文山广南:壮绣“小针眼”里的“大钱景”

来源:“云新闻”客户端       发布时间: 2024-03-13 15:50:21       【字体:大    中  

“这件衣服上绣的是云纹、花纹和鱼纹,云纹代表太阳,寓意生活阳光普照,越来越好。花纹寓意生活多姿多彩,富贵吉祥。鱼纹寓意多子多福,生活富足,需要一年的才能绣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者太乡张凤仙向顾客如数家珍地介绍着自己的绣品。

张凤仙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刺绣技艺”的省级传承人,30多年来,她逐步把刺绣技艺变成了谋生的工具,成为带领群众从“针眼”里挣钱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在者太乡,像张凤仙这样发展刺绣产业的壮族妇女们在家“背着娃、绣着花、挣着钱、养着家”。

近年来,者太乡通过刺绣展销、传承培训等方式,推动壮族刺绣逐步向产业化迈进,在传承保护的同时发展庭院经济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我们采取‘党建+致富带头人+绣娘’的模式,以13名绣娘经营的布艺、香包、特色服饰工坊和店铺为依托发展刺绣产业,目前带动就业50余人,兼职绣娘1200余名,人均增收达3000元以上。”者太者太村党总支书记李莉芝介绍。全乡34个壮族村寨家家户户都会刺绣,勤劳的壮家儿女改变了壮族刺绣“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处境,在满足日常需求的基础上,把刺绣作为增收的手段,目前初步形成了以集镇为核心,辐射周边村组的刺绣产业格局。

者太乡壮族刺绣技艺传承已有上百年,群众基础深厚,现有部分村寨还流传着“母女相传,邻亲相授”的传艺习俗。近年来,在4名“壮族刺绣技艺”非遗传承人的带动下,该乡组织开展了“壮族刺绣技艺”传承培训20余次,非遗进校园活动60余次,教授培训绣娘和刺绣爱好者1000余人。

“2021年,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前夕,张凤仙的绣品作为云南脱贫地区的代表性产品之一,运送到了联合国安理会展出,壮族刺绣作品从中国边疆走到了大洋彼岸。”者太乡党委书记陆江话语间充满自豪。壮族传统刺绣构图造型变化多样,做工细致而精美,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仅张凤仙1人就10余次到北京、上海、昆明等地展销壮族刺绣精品,宣传刺绣文化,把绣品变成了壮绣的“名片”。

绣娘们凭借精湛的技艺,一步步把绣品变商品,绣场变市场。2023年者太乡共产出手工绣品500余件,销售额超230万元,为绣娘们带来了3000元至30万元不等的家庭年收入。大家从“小针眼”里看到了“大钱景”,今后将持续探索走好非遗手工技艺与市场结合的路子,把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在实现群众就业增收的同时传承发扬好“壮族刺绣技艺”。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