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国瑜

来源:云南民族网       发布时间: 2002-01-01 00:00:00       【字体:大    中  
  字瑞臣,丽江人,纳西族。1924年,入北京师范大学预科。1926年因病休学回家,1929年复学,次年入北京大学国家研究所为国学门研究生,同时在两个学校研读。先后从钱玄同、余嘉锡、马衡、刘复攻读音韵、训沽、目录、校勘、金石、名物之学,又受高步瀛、吴承仕、黎锦熙诸人的指导,并从陈垣汉史学。193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本科,次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先后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院编辑员、洛阳师范学校教师、北平民国大学国文系教授。当时北京大学研究所所长刘半农建议他回乡整理研究纳西象形文字。遂于1933年秋回丽江,到石鼓、巨甸考察,发现纳西标音文摩岩,向东巴经师学习,1934年回北京,适刘半农病故,经董作宾介绍,到南京向赵元任、李方桂学习语言学,用国际音标为纳西语标音,编成《纳西象形文字谱》,携往苏州趋谒章太炎求教。并在李根源建议下,于1937年9月到滇西边地考察,完成《滇西边区考察记》一书。
  先是方国瑜1933年回滇时,曾结识袁嘉谷,周钟岳、由云龙、赵式铭、方树梅等正筹办纂修《云南通志》,有意约他参与其事。回京时随带《云南备征志》、《滇系》等书专心研究,又在南京历史语言研究所及南京图书馆纵览云南地方史料,奠定了从事云南地方史研究的基础。从1931年夏起,先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教授、系主任、文法学院院长。1938年后,又连年任云南通志馆编审、审定、续修之职,撰写了《建置沿革》、《疆域考》、《金石考》、《宗教考》、《族姓考》诸目,并参加了全书的编纂和审定工作。抗日战争期间,他邀约凌纯声、向达、楚图南、闻宥等人编辑出版《西南边疆》杂志,同时任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室主任,先后出版丛书11种。协助李根源编纂《永昌府文征》,任《保山县志》总纂,编成30余册。
  新中国成立后,专心从事云南地方史、民族史研究。1954年,参加民族识别的领导工作,1956年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任云南省民族调查组副组长,云南民族研究所副所长。1954年周恩来视察云南大学时指示,云大历史系应结合地方特点,加强民族史的教学与研究。同年秋在历史系开设了云南史籍评论课程,写成《云南史料目录解题》,开设彝族史、白族史等课程。历史系创办了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1963年创设云南民族史研究室,1979年发慌为西南边疆民族历史研究所。1970年根据周恩来指示编写《中国历史地图集》,任西南组负责人,1972年完成编绘工作。此后集中精力完成《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