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的新平民族文化
来源:云南民族网 发布时间: 2004-08-17 11:18:17 【字体:
大 中 小】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位于滇中部偏西南,哀牢山中段东麓。千百年来,勤劳聪颖,淳朴善良的新平各族人民在这片神奇而又美丽的古老土地上繁衍生息,劳作垦殖,团结和睦,友好相处,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民族服饰:新平各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姿,就某一民族而言,各支系有着不同的服饰,据调查,可区别的服饰种类达数十种之多。彝族服饰有鲁魁山型、磨盘山型、新化型、老厂型和哀牢山型;傣族服饰有傣雅型、傣卡型、傣洒型和傣角折型,而花腰傣服饰更是久负盛名;哈尼族、拉祜族等均以其不同的自称或他称呈示不同的服饰。在那五彩缤纷的各民族服饰中,蕴含着各民族不同的文化根基。
传统节日:各少数民族除了与当地的汉族一起过春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等外,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彝族的“火把节”、“朝山会”;哈尼族的“祭母节”、“红蛋节”;傣族的“花街节”、“泼水节”;拉祜族的“卡腊节”等。其中,在一些欢庆节日中传统的体育项目很丰富多彩,主要有打陀螺、荡秋千、摔交、斗牛、爬杆等。
民间工艺:各民族中均有善于刺绣、编、织、剪纸、银饰制作、雕刻、绘画的手工艺人。小巧精致的傣家“秧萝”,图案精美、银装素裹的彝族围腰,花腰傣的服饰,烧制简单的傣家土锅,平滑柔软的哈尼族草席等都显示着各民族精深的手工艺术。
曲调乐器:新平民间歌曲曲调丰富,主要有彝族的“阿哩调”、“阿色调”、“阿乖乐”;傣族、哈尼族的“酒歌”、“哭嫁调”;拉祜族的“关龙调”、“阿苏走”、“跳关笼”以及在各民族中广泛流传各类“排曲”、“杂调”等,都是新平各族人民情感的火花,生活的真实反映。
民间乐器:芦笙、三弦、四弦、牛角、二胡、月琴、笛子、唢呐、响篾、树叶等,还有锣、鼓、钹、镲等打击乐器。
风味饮食:重要有彝族的糯米粑粑、辣白酒、百抖茶、腌腊肉、火腿;傣族的糍粑、扁米、腌肉、腌鱼、腌鸭蛋、干黄鳝;哈尼族的鸡肉稀饭、腌猪骨、盖碗肉;拉祜族的苦荞粑蘸蜂蜜、面果饭等。
民族舞蹈:迄今在各民族中盛行不衰的有三弦舞、芦笙舞、拍手舞,以及鲁魁山、磨盘山一带的彝家烟盒舞、花鼓舞,拉祜族的翻哥、二折、直哥、小咪哆,还有傣族的狮子舞,哈尼族的跺脚舞、比脚舞、棕扇舞、旋趾舞等。这些舞蹈,感情激烈,节奏欢快,动作奔放,旋律粗犷刚健,充满着剽悍、乐观、进取的生活气息。
民间文学:各民族的民间口头创作相当发达,有丰富的神话、诗歌、歌谣、传说、故事、谚语、寓言等。现已整理和出版的有彝族叙事长诗《阿咨与阿佐》;傣族的《尼仰孟和尼乌》、《女儿的一生》;故事有彝族的《普应春和龙马》、《天上人和地上人》,傣族的《岩松的故事》、《孔雀和梅哈》;哈尼族的《扎示》、《仙人碑的传说》,拉祜族的《卡腊的传说》、《搓拉杀妖》等。同时,民族工作部门先后翻译出版彝文古籍书13部,医药书4部,谱系书1部,口碑文化乡泉集3部,集成故事书3部,哀牢山情歌一本,普查登日了800多部(卷)彝文古籍、契单、碑石、法器等,编撰彝文古籍条目400多条。
(玉溪市民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