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民族工作要解“三难”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 2014-09-23 09:21:47       【字体:大    中  

路远且险,去一趟光路上就得用十多个小时,这是在云南采访人口较少民族的常态。其实看看地图就会发现,独龙、德昂、阿昌、基诺、普米、布朗、景颇这些人口较少民族多半居住在边境地区。当地群众那种对党和政府由衷的感激之情,那种发展后的自豪感,发自肺腑,也感人肺腑。要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让少数民族群众跟上云南全省的小康步伐,今后,必须继续凝聚各方力量,着力解决以下三道难题。

首先,要加快突破基础设施瓶颈。交通闭塞偏远,让不少人口较少民族和特困地区长期发展缓慢,缺水缺电不通路,导致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难见起色。独龙族聚居的独龙江峡谷每年有五六个月时间大雪封山,与外界基本断绝联系。没有各级党和政府的投入帮扶,单靠独龙族群众的发展积累,独龙族群众很难摆脱贫困。今年4月,记者得知独龙江高黎贡山峡谷打通,竟有想哭的冲动。因为去过,知道这条隧道对那里的人们意味着什么。

其次,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转变观念,集中心思谋发展。最近,记者到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亲身体验了拉祜族支系苦聪人的生活。原来的苦聪人,过着游耕的日子。传统上,苦聪人庆祝“密珂节”的方式不是载歌载舞、好吃好喝,而是遵循一系列宗教禁忌:不准戴草帽、不准将绿色植物带入家中,唯一算作奖励的是可以休息,不做农活。一位当地老者给了记者答案:过去饭都未必有的吃,哪来心思庆祝节日。现在,苦聪人已经搬入政府集中建设的新村,不少人家里种起了橡胶树。孩子也有学可上了,青壮年只要愿意也可以免费参加政府组织的劳动技能培训。脑子里有想法、手上有技术,让苦聪人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本。

其三,在加快发展经济与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管是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村劝导女儿放弃外出打工的拉祜族老人李石开,还是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乡回乡开设民族客栈的怒族小伙阿文,都已经逐渐意识到民族文化不仅意味着民族传统的传承,也能够在现代社会中体现独特的价值。政府帮助建设基础设施,发展教育,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素质,加上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日子就一定会好起来。

杨文明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