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在傣族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虽然与傣族原始宗教产生了相互的影响和作用,但在基本原则上,仍旧保持着上座部佛教的传统,即遵从释迦牟尼佛祖的言教修习。同时,为了广大民众的认同感,充分体现出对佛祖的崇拜,在广泛宣扬佛陀及佛教故事的过程中,其又融和了当地傣族的许多民间神话传说,使佛经故事傣族化,从而使云南傣族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带上了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民族色彩,增强了吸引力,借此来传播和普及南传佛教的教义和佛学思想,更加深入、广泛地影响世俗群众。
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播发展以及傣文字的形成,佛经文学大量传入傣族地区,逐渐与傣族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学相互交融,形成了包括众多佛教神话故事在内的丰富多彩的傣族文学体系。例如,西双版纳就有许多有关佛祖圣迹的传说:在曼飞龙笋塔的南面,有一块嵌着脚印的大青石,传说脚印为佛祖来此传教时踩跺而成,信徒便在这里建了笋塔;附近还有一眼溢满泉水的浅井,传说也是佛祖用禅杖戳成的,当时7个年轻人从寨子担水为佛祖讲经解渴,把33口井都挑干了,佛祖就此造圣井。传说令笋塔和水井闻名遐迩,自古以来吸引着无数中外信徒前来朝圣,人们向脚印里抛钱币,祈求佛祖赐给好运;走时带一点井水回去,据说喝了井水能治疗疾病、除愚昧增智慧。
在云南傣族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许多都源自印度的佛本生经。本生经讲的是释迦牟尼成佛前所经历的无数轮回转世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宣传善恶因果报应的教义思想,在不同的佛教系统、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学文艺作品。经过漫长的历程,佛经故事已发展成为云南傣族人民的巨大精神财富和丰富多彩的文学宝库。如:闻名世界的印度佛经故事《罗摩衍那》在云南傣族中演化为叙事长诗《兰嘎西贺》,广为流传;佛教的《素吞本生经》,在云南傣族地区成了民间故事《召树屯》,家喻户晓;与印度佛经故事《投身饲虎缘起》如出一撤的《广姆宫》,是德宏傣族十分熟悉的故事;模仿释迦牟尼出家修行成佛的《召西塔奥播》本生故事、相似印度佛经文学《太子须大挐》的《叭唯先塔纳》,在西双版纳傣族中备受崇敬,每至佛节“赕坦”(即献经书)来临,人们争相将讲述这两则故事的经书、绘画奉献到佛寺里。
南传佛教在云南傣族地区经久不衰的传承、全面广泛的发展,与它对傣族传统文化的亲和力密不可分;它既推动了傣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植根于傣族传统文化,同时也获得了丰富的成长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