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的传入和发展

来源: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发布时间: 2015-06-26 15:17:00       【字体:大    中  

上座部佛教也称南传上座部佛教、南传佛教等,是中国佛教三大支系之一,在我国仅只流传于云南西南边疆的西双版纳、德宏、思茅等少数民族地区,为傣、布朗、阿昌及德昂等民族所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何时传入我国,学术界和民间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和说法,目前尚无统一定论,但从公元7世纪开始传入的观点较为普遍。

公元7世纪时,南传上座部佛教在缅甸已经流行,西双版纳与缅甸接壤,此时该教就可能有所传入,但是直到公元12世纪初期,也未见其有发展的踪迹。这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南传上座部佛教对西双版纳傣族的社会及文化并无影响,当地没有佛教寺、塔建筑,佛经教义也仅只系口传心授,更没有正规的僧侣组织。

公元12世纪后期,帕雅真入主勐泐(今景洪一带),成为西双版纳第一位召片领,号称“至尊佛主”;同时,位于今泰国东北部的古兰那泰国势力强盛,上座部佛教润派兴起,而兰那泰王室与西双版纳召片领的联姻关系,促使双方在包括宗教信仰的各方面交流频繁,南传上座部佛教才有了一定的影响。到了13世纪,随着用兰那泰文译注的大批巴利文佛经在泰、傣及掸语文化区的传播,西双版纳开始建立佛教僧团,有了塔、寺,特别是在西双版纳傣文创立,有了刻在贝叶上的佛经之后,上座部佛教才正式进入传播时期。随后在德宏傣族地区,也先后有了从缅甸、泰国等地传入的上座部佛教,但仍没有形成大的规模。在公元12世纪以后的三百多年中,南传佛教在傣族地区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尚未成为傣族的正统宗教被普遍信仰,正处于和占据主要地位的傣族固有的原始宗教的斗争与融和阶段。

公元14世纪末十五世纪初,由于傣族封建领主制政权的需要,南传上座部佛教受到统治阶层的扶持得以迅速发展、广泛传播。这一时期,封建统治阶级与南传佛教二者相互依赖、各为所用,双方都有空前的发展,西双版纳已初步形成了政教相结合的制度,德宏地区的政教关系也十分的紧密,南传佛教开始居宗教统治地位,广受民众信仰,。在15世纪以后的地方史籍志书中,已经有了南传上座部佛教传播盛况的记载。如《西南夷风土纪》里写到“俗尚佛教,寺塔遍村落,且极壮丽,自缅甸以下,惟事佛诵经,凡有疾病视佛,以僧代之,或一年二年三年,募人为之”;《泐史》里记载“人民群诣佛事,面对佛像、佛经、住持三个佛之代表宣誓。并将誓词铭镌寺中,一部分贴金、一部分贴银。礼毕,大家遂各归本土安居”。

南传佛教于公元15世纪在西双版纳及德宏傣族地区兴盛后,又陆续传入了邻近的思茅、临沧和保山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与此同时,南传佛教逐渐被与傣族毗邻而居的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及部分佤族所接受,成为了他们主要的宗教信仰。至今,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云南已经历了漫长的传播发展过程,不仅对云南傣、布朗、阿昌、德昂等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及社会政治生活和风俗习惯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且也形成了自身显著的地方民族特色,成为了中国佛教的重要派系之一,同时也成为中国和云南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世人瞩目。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