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天主教

来源: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发布时间: 2015-06-29 10:40:16       【字体:大    中  

天主教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活动,早在清道光以前就已开始了。17世纪下半叶时,由于受四川教会的影响,川滇两省交界的滇东北彝族地区,已聚集了不少由四川迁徙而来的移民信徒,主要集中在两省交界的大关和盐津等县的偏僻山村,受四川教会辖制,并在那里开办了云南省境内最早的天主教会,使这一地区成了天主教当时在云南活动的中心,由此而拉开了天主教在云南以及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帷幕。

1805年以后,由于各地禁教之声日紧,内地逃迁或被发配到云南的信徒逐渐增多,除滇东北地区的信徒人数有较多增加外,滇西的白族地区也出现了不少尚未公开活动的天主教信徒。1840年以后,教会的扩张活动加剧,不少传教士深入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活动,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以滇东彝族、苗族地区,滇西白族、景颇族地区,滇西北藏族、傈僳族、怒族地区为主的分布格局。

(1)滇东彝族和苗族地区

彝族和苗族在云南的分布虽然很广,但天主教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昆明以东的大片地区,而昆明以西地区的彝族和苗族,尽管有一部分接受了基督教信仰,但却基本上没有受到天主教的影响。

云南东部地区是天主教在云南最早开展活动的地区。这一地区的彝族和苗族是最早受天主教影响的少数民族。早在18世纪中期以后,与四川接壤的滇东北地区的彝族中,就有不少人接受了天主教信仰。至1856年杜文秀起义之时,教会势力在大关和盐津二县的彝族地区已有了较大的影响。此后,又先后在滇东北的彝良、昭通、镇雄、巧家、会泽,滇东的曲靖、石林(原路南县)、陆良、弥勒、泸西,师宗,以及滇南的开远、文山、砚山、屏边等县(市)的许多彝族和苗族村寨建起了教堂。其中在石林彝族撒尼、阿细支系聚居区的影响最大,共建起了9座教堂,是当时云南省境内天主教堂数量最多的县份。

天主教在这一地区的分布,北起滇东北与四川接壤的盐津县,南至滇东南与越南毗邻的屏边县,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其中以彝良县角奎、盐津县龙启、罗平县一窝风、石林县(原路南县)圭山、泸西县阿盈里、弥勒县西山、砚山县噜嘟克、屏边县新华、和平等地最为集中。此外,在这一地区,天主教在彝族中的分布较为广泛,整个云南东部地区几乎都有分布,而在苗族地区的分布则较为狭窄,主要集中在以文山、屏边二县为中心的南部地区。

(2)滇西白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

白族是受天主教影响较早的少数民族之一。早在清嘉庆年间,由于内地严行禁教,不少教徒被发配云南,其中有一些就来到了白族地区。但此时的信徒并未公开活动,大概也没有白族信徒。因而天主教在此时在白族地区的影响当是极为有限的。此后,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时,白族地区的第一座天主教堂在邓川州(今属洱源县)小米庙(又名水椎房,今名大坪子)始告建成,并在白族地区具有了一定的影响。据白族教徒的历代口传,在19世纪中叶杜文秀起义之前,位于白族文化中心的洱海地区的挖色等地,曾形成了白族信教村,并有了白族神父,后在战乱中毁之殆尽。杜文秀起义失败以后,教会在白族地区的扩张活动又告兴起,先后在白族聚居地区的永胜、华坪、宾川、大理、今洱源、永平、巍山等地建起了教堂。

1920年以后,传教士们又先后在德宏州的盈江县沙坡、陇川县垒良、瑞丽县户兰等地的一些景颇族和傣族村寨,以及思茅地区的澜沧县北部地区的一些拉祜族和佤族村寨中建起了教堂。

(3)滇西北藏族、傈僳族和怒族地区

天主教在滇西北地区的活动,最初为了配合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西藏而开始的,后因进藏企图难以实现,便开始在西藏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中立足发展。1861年以后,先后在德钦藏族地区、维西傈僳族地区以及贡山怒族地区开办了教会,继而在此基础上设立了“西藏教区云南总铎区”,共建立教堂十余座,发展信徒上千人。

此外,在教会向藏族和傈僳族地区扩展的同时,由于藏族和傈僳族的影响,分散在当地的部分纳西族也接受了天主教信仰。例如,在以藏语为通行语言的茨中、巴东,以汉语为通用语言的维西县小维西,以及以纳西语为通用语言的维西县吉岔等地,与藏族和傈僳族杂居的纳西族中,也有不少天主教信徒。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