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云南的天主教

来源: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发布时间: 2015-06-29 10:41:47       【字体:大    中  

明代中叶,天主教的许多派别如多明我会、方济各会和耶稣会等相继传入我国。其中,多明我会主要活动于台湾、福建等地,方济各会主要活动于北京等地,势力和影响都不大,影响和势力最大者为耶稣会。

最早被耶稣会派遣入华传教的是方济各·沙勿略。他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企图进入内地传教,但终未能如愿,死于广东台山县属岛。随后又有一些各派教士来华,但同样未能进入大陆。直到明万历十年(1582年),该会教士利玛窦等人入华才获得成功。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利玛窦到达北京,觐见明神宗,初步开打了入华的大门。当时除部分王公达贵外,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著名学者均皈依了天主教,这三人被称为中国早期天主教的三大柱石,对传播天主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继利玛窦之后,汤若望、毕方济、南怀仁等传教士又进一步得到朝廷和士大夫阶层的宠信,并获准在中国十三省中自由传教。在短短的时间内,信徒达数万,仅明末宫中信教者就有五百四十名之多,上至皇子皇后、宫廷重臣,下至黎民百姓都有教徒。到了清康熙年间,全国28个城市中设有教堂,信徒已达15万人左右,其中耶稣会信徒约11万人。

但是,到了清康熙中叶以后,天主教内部发生了是否准许中国信徒“敬孔祀祖”的争论,史称“礼仪之争”。耶稣会认为应当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允许信徒保留敬孔祀祖的传统习俗;而其他派别则主张禁止中国信徒敬孔祀祖,以保证天主教信仰的纯洁性。这场争论持续了很长时间,最后罗马教皇于1704年11月20日订出“禁约”,禁止中国天主教徒遵守中国的政令习俗。针对这一干涉中国内政的做法,康熙皇帝于1720年发布了禁止天主教在中国流传的谕令。康熙之后的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也不同程度地实行禁教政策,历时一百多年,史称“百年禁教”,使天主教在中国的活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在明末清初,由于朝代的更迭和清王朝严行禁教政策的影响,内地的一些天主教徒辗转迁移到云南定居,从而将天主教带到了云南。此时,云南天主教徒的来源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逃迁昆明的南明永历皇室成员;二是来自四川躲避战乱的教徒。

1644年明朝灭亡后,残存的南明政权企图借外国人之力复辟明室,积极与罗马天主教势力联络,因此皇室成员中包括皇太后、皇后、皇妃、皇太子、太监等在内的许多人在南逃的途中皈依教会,都成了天主教徒。1658年,永历皇室迁到昆明,随行人员中的天主教徒也随之进入云南。1662年,永历皇帝及皇太子均死于昆明,除皇太后、皇后等少数皇族及部分宫女回归北京外,大部分随行人员均留了下来,其中的天主教徒很可能也就随之而散布到民间,成了云南的首批天主教徒。

此外,由于天主教会的扩张与发展,到了清朝初期,与云南邻近的四川省宜宾等地也有了一些天主教徒。在此期间,由于张献忠等起义军进据四川,坚持战斗十余年,加上康熙年间吴三桂叛清自立,进攻北方,数十年的战乱导致四川人口急剧下降,出现了大量的无主荒地。因此战乱平息后,在统治阶级的鼓励和组织下,大批无地的农民从两湖及闽粤地区迁移到四川定居,形成了“湖广填四川”的热潮,其中一些天主教徒也随着移民的进入,定居在四川以及川滇交界的滇东北地区。他们在那里繁衍生息,慢慢发展起来,并逐渐分布到了大关、盐津等地的一些偏僻山村中。

然而,这些早期零星分布在云南各地的少量天主教徒,除滇东北地区的盐津一带由四川教区派神父前来主持宗教活动外,其余各地由于缺乏神职人员,不仅未能开展活动,原有教徒也日益减少。此后,由于历代清王朝严行禁教政策,沿海地区及内地的一些教徒,为躲避教难也开始陆续进入云南。这样,除了滇东北地区外,云南西部地区的永胜、华坪、大理以及金沙江沿岸的部分地区,也有了天主教徒的踪迹。

虽然天主教早在明末清初就已经传入云南,但在将近二百年的时间里,由于受到清朝政府禁教政策的制约,教会发展极为缓慢,据现有资料的统计,全省信徒人数在1809年时大约有2500人,1840年时大约有4000人,大多分布在边远的山区农村,内地一些零星分布的信徒也大都没有公开的活动。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