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第十一届五次会议第225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发布时间: 2017-06-19 11:02:49       【字体:大    中  

  马勇委员:

  您提出的《以民族文化自信,打民族文化品牌,助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提案,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云南是全国民族成分最多、自治地方最多、世居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云南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元、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并体现“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成为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和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要积极加以支持和发展。

  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加强民族文化工作,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和完善,传统文化保护成效显著,民族文化精品不断涌现,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各民族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但不可否认的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弘扬任务仍然艰巨,仍然面临着文化资源的流失、文化种类的消失、传承人才的断层、开发利用的粗放等诸多压力,亟需进一步加大扶持和保障力度。

  关于您提出“自治州、自治县的规划建设必须立足少数民族文化特点和特色”的建议。我省提倡和鼓励规划建设与民族文化特色的有机结合。《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三十四章指出:“把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融入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美丽宜居乡村”。全省各级政府也在相关规划中强调民族文化特色的科学应用,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要求“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楚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继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民族特色化改造,在城市建筑、文化产品、文化活动等方面充分体现彝族文化特色,实现城市建设与彝族文化融合发展,塑造具有浓郁彝族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打造彝族文化名城”。

  整体来看,全省各级政府在制定本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立足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以不同形式和内容,提倡民族文化特色和元素在规划建设中的运用。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认真吸纳您的意见,采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专项督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检查等方式,积极督促各自治州、自治县落实规划要求,逐步加强民族文化元素的应用和展示,增强自治地方的民族文化软实力。

  关于您提出“少数民族村寨和房屋在美丽乡村改造和建设中必须充分体现少数民族本土特点和风格”的建议。《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努力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实施意见》中要求,“按照因势就形、突出特色、一村一景的要求”,“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16-2020年)》在“提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部分中提出要“体现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要求”。《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民居建筑典型特征得到较好保护与体现,村镇传统风貌得以整体保持,具有民族建筑风格和地域特征的民居比例不低于70%”。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和《规划》要求,在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等相关项目的扶持、检查和考核中,进一步强调民族特色和风格的应用比例和成效,努力实现特色民居和民族文化得到保护提升。

  关于您提出“精准扶贫,对口帮扶应与开发民族文化遗产紧密联系起来”的建议。我省制定出台了《云南省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2016-2020年)》,明确了在农村危房改造中要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在培育特色产业中,要积极发展民族文化等特色旅游。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积极吸纳您的意见建议,在扶贫工作中深入挖掘云南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加大民族文化产业开发,拓宽文化产业增收致富渠道,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引导当地群众自觉参与扶贫工作,提升对口帮扶成效。

  关于您提出“增强少数民族对本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的建议。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正如您所说,少数民族文化自信的形成,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为推动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我省积极推广双语教学,全省在15个州市共64个县(市、区)的358所幼儿园、1253所小学、21所初中学校开展“民汉双语”教学,双语教师约6000人,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约13.5万人。此外,我省积极开展民族文化校园传承,在云南民族大学专门开设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大专班,并扶持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曲靖师院、玉溪师院、红河学院等高校,民族中学、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等中小学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全省少数民族文化自信得到进一步的培育和巩固。

  为进一步做好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和教育工作,《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16-2020年)》将“民族文化校园传承”作为民族文化繁荣示范的六大措施之一。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落实《规划》要求,在中小学开展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活动,在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创新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民族文化特色专业和课程建设。同时,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切实尊重、保护和传承各民族衣着服饰等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少数民族文化展示、弘扬的良好氛围。

  关于您提出“以‘绿色发展’为抓手,开发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绿色食品和民族医药”的建议。当前,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成为我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民族餐饮和民族医药是我省重点打造的绿色产业之一。在民族医药方面,《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16-2020年)》提出“发展以傣药、彝药、藏药等为重点的民族医药产业”,《云南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民族医药特色健康服务发展”,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两个《规划》要求,加强民族医药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支持民族医药研发、药材开发和药品注册,培育发展民族医药种植、研发、加工和营销的新兴产业链,同时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积极开展民族医药区域性、国际化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在民族食品方面,餐饮住宿业成为我省旅游文化产业的7大主导产业之一。《云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要求,“充分发挥我省民族餐饮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比较优势,深入挖掘和整理各民族独特的餐饮文化,传承民族烹饪技艺和方法,开发绿色生态、环保健康的特色民族餐饮”。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重点扶持一批具有比较优势、能够带动各族群众就业和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支持打造绿色有机品牌;开发彝族风味、白族风味、傣族风味等绿色生态、环保健康的特色民族餐饮,着力打造一批民族餐饮文化品牌;同时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特色农产品商品交易平台,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关于您提出“搭乘‘南方丝绸之路旅游文化圈’的快车,打造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旅游”的建议。省委、省政府2016年成立了旅游文化产业推进组,并在《云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三年(2016-2018)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和《云南省旅游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文化旅游产品培育。发挥云南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优势,建设50个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景区。提升泼水节、火把节、目瑙纵歌节、三月街、赛装节、摸你黑、长街宴等节庆活动的国际性、参与性,着力培育10个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节庆品牌和20个云南特色节庆活动。加快提升《印象丽江》等一批旅游演艺产品,重点打造10-15个具有较高艺术水准、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的旅游演艺产品。大力发展云南民族民间旅游商品,打造一批旅游购物街区,积极创建全国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等。另外,云南积极争取,有3个旅游功能区和2个文化旅游带(即香格里拉民族文化旅游区、乌蒙山民族文化旅游区、滇黔桂民族文化旅游区,藏羌彝文化旅游带、茶马古道生态文化旅游带)被列入国家《“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的规划重点。

  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在旅游文化产业推进组领导下,进一步落实《三年行动计划》和《发展规划》要求,并认真吸纳您的意见建议,结合乡村扶贫、强县、名镇、名村、生态农村等建设,整合资源,强化协作,进一步挖掘歌舞、饮食、手工艺品、服饰等云南民族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景区建设、节庆旅游、演艺创作、商品开发等旅游文化业态中。并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云南民族文化旅游的国际性和参与性,为游客提供更多、更好的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

  感谢您对民族文化的关心和支持!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2017年5月27日

  (联系人及电话:王凤岐  0871-65322943)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