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腾冲市始终坚持“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原则,把少数民族发展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项目建设、产业扶持等的建设和发展力度,助力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
完善制度,强化对少数民族扶贫的机制保障。2016年腾冲市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施意见》。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着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等七个方面对民族工作做了部署。2016年印发了《腾冲市“直过民族”脱贫攻坚行动计划》,项目涉及5个乡镇、8个行政村、“直过民族”贫困人口3004人。概算总投资49352.42万元,从素质能力工程、组织劳务输出、安居房建设、培育扶贫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六大工程对“直过民族”脱贫攻坚进行帮扶。沿边地区主要居住的是傈僳族,为加快沿边地区傈僳群众的脱贫致富,印发了第一轮《腾冲市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同时通过到民族地区实地走访调研,建立了《2018—2020年民族地区脱贫攻坚项目库》,编制了《少数民族脱贫攻坚三年(2018-2020)行动计划》,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制定路线图。
加强项目建设,夯实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基础。“十三五”以来,民宗部门共投入资金2740万元,在民族地区实施了一大批新农村建设、“兴边富民”工程整村推进项目,实施了8个少数民族示范村、1个民族团结示范镇、2个少数民族旅游特色村寨建设。第一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各部门共投入各类项目资金2.8亿元(占计划资金的132%)。其中:抗震安居工程投入3348.69万元,产业培育壮大工程投入7199.12万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8416.72万元,公共服务提升投入5774.72万元,村寨环境整治投入730万元,劳动者素质提升投入250.49,其他投入990.98万元。6个沿边行政村现已基本实现“五通”、“八有”、“三达到”的目标。2016年猴桥镇(沿边民族乡镇)达到贫困镇贫困退出各项指标要求,已退出贫困镇。同时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民族事业发展金和80万元民族机动金,用于解决民族地区道路、文化活动场所、新农村建设以及文化传承与保护等。
加大产业培植,提高少数民族地区造血功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投入资金2400万元,发展特色经济林60000亩。投入资金100万元在新华、猴桥、荷花等乡镇实施直过民族、人口较少民族产业扶持项目。加大了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培植力,争取到9个点共计180万元的少数民族村级产业发展互助资金项目点,扶持边境地区和民族地区大力发展烤烟、茶叶、畜牧等产业,打牢增收致富发展后劲。通过发展产业,少数民族群众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大幅度增长。目前全市各民族的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傈僳族群众大力发展泡核桃、草果等特色经济林;傣族群众充分发挥低热河谷地区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烤烟、油茶等经济作物,发展稻田养殖等现代农业;回族群众大力发展肉牛、肉鹅养殖及餐饮业等;佤族、阿昌族群众大力发展茶叶、特色经济林、养殖业等。同时对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专业大户给予扶持,涌现出了“腾冲市黄梨坡生态普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优秀的民族企业,通过培植和发展特色产业,拓宽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增收致富渠道。
着力改善民生,筑牢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保障墙。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少数民族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根本改善。实施了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和村卫生所建设项目,目前14个民族村均设立了村卫生所,农家超市。全市14个民族村水、电、路通达率达100%,教育、卫生、文化、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落实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综合保险政策,对沿边群众实行人生意外伤害保险免费参保,对阿昌族聚居的三个村实行房屋财产保险、人生意外伤害保险免费参保。在猴桥、荷花两个民族乡镇开展赠送义务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学生意外伤害保险试点工作。
振兴民族教育,阻断民族地区贫困代际传递。全市现有民族中小学24所,近年来,不断加大少数民族教育投入,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办学条件。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来在腾冲市猴桥、滇滩、荷花、新华等地投资9474万元,新建校舍65824平方米。二是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力量。每年招聘3至5名少数民族教师分配到民族地区任教,实施双语教学。引进中国教育行动计划“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先后安排35名教师到民族地区支教。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教师到省、市外跟班培训。三是实施少数民族学生升学照顾倾斜。2014年制定了《腾冲市高中阶段学生录取照顾办法》,对完成义务教育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升入本市九所完中实行照顾加分。四是认真落实民族中学高中民族寄宿学生等各项生活费补助。3年来,共发放八种特少民族学生补助102.79万元,惠及学生4115人次,牵线搭桥为市民族中学争取到上海爱心人士捐赠资金200万元修建教学楼。
繁荣民族传统文化,聚焦文化扶贫。认真落实繁荣民族文化的各项政策,注重文化活动场所建设,14个民族村都建起了“农家书屋”。投入资金30万元扶持滇滩翠绿傈僳族服饰专业合作社、新华德赛少数民族服饰加工厂和明光自治小黑河3个传统手工艺制品企业;补助10万元实施百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突出人才项目。投资8万元在猴桥完小实施了2016年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支持民族文化、农民画、民族舞蹈等乡土教材进校园。补助资金10万元在猴桥胆扎民族小学实施好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挖掘、开发、保护好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荷花“佤族清戏”、滇滩“水城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纳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傣族、傈僳族农民画在省内外享有盛誉,26名少数民族被评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组建民族民间业余文艺体育团队,积极参加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竞技和表演项目,2015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届腾冲市“体彩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保山市唯一举办县市),第二届已于2017年9月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