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临沧市镇康县始终按照“强组织、抓阵地、聚人心、固边疆”的边疆党建长廊建设要求,坚持“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攻什么”的原则,突出抓好“党的组织建设、阵地建设、思想建设和守边固边建设”,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党的思想建设有了新突破,在祖国西南边陲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钢铁长城”。
不断强化领导,扩大党的工作和党组织设置覆盖面。1978年,镇康县有党委8个、党总支5个、党支部139个。中共党员2850名,其中女党员2320名、少数民族党员502名;大专文化18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的改革促使各类经济组织突破了条块限制,按照市场规则的要求进行重新组合,带来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先后形成了社区党建新领域、新经济组织党建新领域、新社会组织党建新领域等。在这新形势下,镇康县在坚持抓好传统领域基层党建工作的同时,按照“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员、有党员的地方就有组织、有组织的地方就有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的原则,根据新时期党建工作需要,从2013年开始,先后成立了“两新”组织工委、教育工委、国门党工委和社区所,在乡(镇)成立基层党建联合工作委员会(简称大党工委),将党的组织有效嵌入各类组织中,不断扩大党的工作和组织覆盖面,基本构建了“上下贯通、纵横交错、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化组织格局。截至2017年末,全县有党(工)委13个,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增加了5个,党总支73个,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翻了15倍,党支部489个,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翻了4倍。有中共党员8801名,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翻了3倍,其中女党员2219名、少数民族党员3110名;大专及以上文化2783名。
以问题为导向,全面解决组织活动无阵地群众议事无场所问题。改革开放初期,全县各村都只有一间土木结构的土坯房,村里没有党员固定的活动场所及党员活动室。面对村级党组织活动无阵地、议事无场所的突出问题,镇康县以问题为导向,认真落实边疆党建长廊建设要求,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主动作为,按照“一幢办公楼、一个党员活动室、一面国旗、一块宣传展板、一套电教设备、一台电脑、一支文艺宣传队伍”的“七个一”标准,于2005年开始扎实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2009年底投资1426万元,率先完成了74个村(社区)活动场所建设,实现了村(社区)活动场所全覆盖。2016年,投入1100万元,建成活动场所45个,完成贫困村党员10人或群众200人以上村民小组全覆盖;2017年,投入资金3200万元,建成活动场所150个,将活动场所服务范围延伸至全县各村民小组。截至2017年末,全县建成村民小组活动场所331个,903个村民小组党员活动阵地实现全覆盖。
以思想建设为主线,不断增强党员群众的爱党爱国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等党建活动。随着“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和“转作风、走基层、遍访贫困村贫困户”活动的全面铺开,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在此基础上,该县围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这一主线,开展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建成“村史室”、玉蒿林“爱国主义示范基地”等一批“边境红色文化”走廊,全范围开展爱国感恩教育,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自觉担当“党的光辉照边疆”的传递者,各族群众自觉担当“边疆人民心向党”的引领者,全县人民身在边疆、心向党中央。
以“三推进”为抓手,在边境地区筑牢守边固边“钢铁长城”。镇康县地处西南边陲,与缅甸果敢地区山水相连,国境线长100公里。长期以来,边境维稳工作任务艰巨,给边境维稳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该县围绕“抓党建、促攻坚、保稳定”这条主线,在全县大力实施边疆党建、边民脱贫、边境维稳“三推进”,进一步巩固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突出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重点,分类推进基层党建整体水平提升。2017年底,全县各领域建成党建示范点30个,全县辖区内基本实现“东西南北中”,处处有亮点、处处有示范。牢牢把握“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主线,聚焦脱贫攻坚主战场,按照“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的思路,探索推行“党建+”工作模式,把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贯穿到脱贫攻坚全过程,通过上下协调,集中力量,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按照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为总基调、“县乡村组户”分级负责、“师团营连排”军地协调工作机制扎实开展边境维稳工作,实现了富民与固边的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