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山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开展以来,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脱贫攻坚“双推进、双融合”。按照中央、省、州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紧盯产业主攻方向,突出特色优势,精准确定扶持主导产业,狠抓产业发展经营模式、品牌打造、提质增效等工作,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走出了一条靠山脱贫、靠山致富的产业扶贫之路。
一是明确发展思路,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今年3月,贡山县委、县政府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立足当地实际和发展目标,理清思路,从县域纵向、横向两个不同方位详细做了产业发展规划。从纵向分为五个产业带:在海拔2400米以上的为限制开发带,主要以生态保护为主,适当发展林下种植中草药;2000米至2400米的山腰、半山腰为中华蜂产业发展带,主要以中华蜂养殖以及中药材种植为主;1800米以下的怒江两岸为特色产业发展带,主要种植豆类、杂粮等;河谷箐沟阴坡、半阴坡为草果产业发展带,主要以草果及林下中草药种植为主;山脚为菌类产业和加工产业园带,主要以种植羊肚菌、金耳、蔬菜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从南到北横向怒江流域分三个发展片区:普拉底乡至茨开镇片区,主要发展草果、蔬菜、中华蜂和林下中草药;茨开镇至捧当乡片区,主要发展羊肚菌、蔬菜、中华蜂等;丙中洛镇片区,主要发展特色种植和短、频、快中药材种植。从南到北独龙江流域分两个产业发展区片:孔当村以南至马库村片区主要发展草果、中药材和特色养殖业,孔当村以北至迪政当村片区主要发展中药材、菌类和中华蜂。并明确了“543321”产业发展思路,即到2020年全县要完成商品畜禽50万只(羽)、4万群中华蜂、30万亩草果、30万亩木本油料、20万亩中药材、10万亩特色种植,实现草果、中华蜂、菌类3大产业产值分别在1亿元以上,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贫全覆盖、新型经营主体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全覆盖。
二是种下“摇钱树”,收获“金果果”。产业兴则经济兴,经济兴则农民富。贡山县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大力调整种植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草果、羊肚菌、中华蜂”三大产业和山药、草莓等特色经济作物,为贫困群众开启致富“金钥匙”。
2017年,普拉底乡累计草果种植面积达80547亩,挂果面积50499亩,人均草果种植面积14亩以上,总收入2394万元,人均收入4047元。如:“2017年余德清家草果收入10多万元,在普拉底乡来说不算高,有的家庭收入达到100万元。”茨开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光照强、土质疏松、交通便利等优势,在茨开村委会把草莓种植作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打产业来抓,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基地建设,加强技术指导,引导群众积极发展草莓产业,种植规模逐渐扩大,草莓产量和品质不断提高,成为当地有影响、受关注的特色产业。2017年,全村草莓种植达500余亩,共收入200余万元,受益农户达188户590人。使不少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草果、草莓收入摘掉了“穷帽子”。截至目前,全县种植草果21.59万亩、木本油料种植24.2万亩、中草药种植1.1万余亩、白山药4277亩、草莓500亩、羊肚菌1170.9亩、重楼3300多亩等,逐步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村村有致富产业(产品)”的脱贫致富目标。
三是发展特色养殖业,走出致富新路子。2016年以来,贡山县积极探索和创新符合贡山实际的中华蜂产业发展思路,坚持走“政府投资+村委会管理+公司培训+能人创建基地”的发展管理模式,加强中华蜂、独龙蜂养殖基地建设,积极邀请省内外养蜂专家或技术人员前来为蜂农“传经授宝”,精心组织养蜂大户外出考察培训,着力提升蜂农养蜂能力。截至目前,全县建设了38个蜜蜂扩繁养殖基地,组织开展标准化养殖技术培训11期,参训人数近900人,养殖中华蜂1.2万多箱。同时,积极引导扶持群众发展独龙牛、独龙鸡等生态养殖,走“合作社推动、养殖大户带动、贫困户联动”的脱贫路子,引导当地群众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促使生态养殖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截至目前,大小畜禽存栏233675头(只),其中,猪存栏40608头、牛存栏10505头、羊存栏18069只、家禽存栏164493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