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理州积极组织工作人员深入民间调查、挖掘、整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目前申报成功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50项,其中国家级16项、省级59项、州级72项、县级303项;申报成功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20人(在世1251人),其中国家级12人、省级89人、州级140人、县级1079人。此外还有8个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各非遗项目保护单位高度重视名录体系档案建设工作,多措并举,抢救性记录保存珍贵的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下关沱茶制作技艺”数字化博物馆建成上线;同年9月“大理非遗”公众号正式推出,为全州非遗保护宣传工作建立了平台。
2016年11月11日,大理州非遗博物馆建成开馆,是目前全省各县市建成的唯一一个非遗主题博物馆,成为大理州保存非遗藏品和活态展演的重要窗口单位;2016年起,大理市非遗保护管理所相继编写出版《大理三月街》《大理白族服饰》《白族扎染技艺》《白族民居彩绘》研究成果,不断完善巩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档案建设工作。
2017年6月,大理州非遗数字博物馆建成上线;2017年大理州非遗保护中心与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所联合开展大理州非遗档案建设工作;2017年底,完成对白族绕三灵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赵丕鼎、白族民居彩绘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云义、弥渡民歌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彩凤的抢救记录工作,已报文化和旅游部审查验收。
2018年,大理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数据库建设和国家级、省级50位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40位州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视频拍摄记录工作已正式启动,预计到2019年底将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