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保山市立足本地区民族文化教育实际,充分发挥民族学校和民族学会阵地作用,结合世居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特点,逐步探索出适合散杂居民族地区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三根针六股线”工作模式。
“三根针”。即,民族宗教部门、非遗中心、民族学会。充分整合三方力量,民宗部门“搭台”、民族学会“唱戏”、非遗中心“添彩”。民宗部门负责同相关学校协调安排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事宜;民族学会组织相关专家到学校授课、讲座和文艺表演;非遗中心到学校进行民族文化精品展示展览。通过资源整合,有效解决散杂居地区民宗部门队伍薄弱、民族学会开展工作平台不足等问题,为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提供人力物力支持。
“六股线”。即,研讨、讲座、培训、宣传、文化展示、节庆联欢。在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中,通过同民族学校开展一次文化研讨、对双语教师进行一次民族语言文字培训、为师生开展一次非遗知识讲座、在校内进行民族政策知识宣传和民族文化精品展示、同学校师生开展民族节庆联欢六种形式,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增加活动的教育性、针对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师生学习民族知识的积极性。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政策知识的了解掌握,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让“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根植师生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