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六个引领”推进示范区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是以民族特色示范点创建为引领。结合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特点,以点带面推进示范区建设。2013年以来,整合各类资金9.89亿元(争取中央、省补助资金1.53亿元),共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144个,其中示范乡10个、示范村102个、特色村24个、示范社区8个,创建10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9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腾冲黑泥塘国门第一村、潞江坝赧浒特色旅游村等一大批民族特色示范村,为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提供示范典型。二是以“沿边三年行动”为引领。2015年至2017年实施第一轮沿边三年行动,在腾冲、龙陵2个边境县(市)、4个边境乡(镇)、11个沿边少数民族村实施抗震安居、产业壮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提升、村寨环境整治、劳动者素质提升等6大工程,共整合投入各级各类资金3.85亿元,11个沿边村147个自然村基本实现“五通”“八有”“三达到”目标。2018年启动第二轮沿边三年行动,截至2019年上半年共整合投入4.15亿元。沿边地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29.6%下降到2019年3%以下,其中7个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以内;11个沿边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872元,比实施前的6600元增长了149.6%。三是以槟榔江三岔河水电站移民为引领。以槟榔江三岔河水电站移民为起点,依托猴桥国家级口岸优势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乡村旅游发展为引擎,紧抓乡村建设、产业融合、示范带动,以旅游扶贫带动群众增收,把黑泥塘村打造成集休闲度假、边境旅游、少数民族风情为一体的“国门新村”,闯出了一条边疆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发展的新路子,先后被命名为省级民族旅游特色村、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实现全镇整体脱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170元,带动腾冲市猴桥镇轮马、胆扎、猴桥3个傈僳族村4500多傈僳族实现跨越发展。四是以人口较少民族帮扶政策为引领。在施甸县和昌宁县实施云南中烟公司帮扶布朗族的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总投资6.56亿元,其中社会帮扶资金6亿元,实施安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保障、素质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提升等七大工程,推进全市布朗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五是以“直过民族”脱贫政策为引领。在“直过民族”聚居的9个乡镇、14个村,实施提升能力素质、组织劳务输出、安居、培育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六大工程,累计完成投入资金1.61亿元。充分利用浦发银行等金融贷款资金助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在龙陵县投入“直过民族”帮扶贷款1.13亿元、昌宁县投入苗族整族帮扶贷款2.44亿元,使傈僳族、佤族、苗族大部分地区实现跨越发展。六是以高黎贡山移民脱贫发展为引领。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高黎贡山移民历史问题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保山市高黎贡山移民脱贫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主要领导不定期到安置点现场指导工作,发改、扶贫、财政、民宗局等部门深入安置点调研、开展工作。截止2019年8月底,高黎贡山跨州市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已全面竣工,从怒江州易地扶贫搬迁909户4956人,全部为少数民族,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29户4609人,规划建设8个安置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产业发展、民族团结示范等12项脱贫发展工程,项目总投资8.89亿元,带动潞江、芒宽等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