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来源:文宣处       发布时间: 2019-02-22 14:21:29       【字体:大    中  
  

近年来,云南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紧围绕“出作品、出人才”的中心环节,大力实施“云南文化精品工程”“云岭文化名家工程”等,一大批高质量的少数民族作家作品涌现在全国文学舞台并走向世界,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一是作家数量增长迅速。近年来,云南少数民族作家数量增长迅速,省作协有近一半会员为少数民族。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都有了本民族的书面文学作家,白族、彝族、纳西族、哈尼族还形成了本民族的作家群体,15个云南特有少数民族都有了本民族的中国作协会员。 

  二是优秀作品大量涌现。少数民族作家们把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学创作优势,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展示了云南文学独特的魅力,作品不仅频频出现在《民族文学》等刊物上,而且很多全国性的名刊大刊包括选刊也开始编发云南少数民族作家作品,比如《人民文学》《收获》《十月》《花城》《作家》《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散文选刊》等。一些少数民族作家坚持编辑发行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期刊30余年,还有一些坚持母语创作和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互译、出版,多年不辍。他们的长期努力,使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在全国乃至周边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文学与国家语境、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紧密相连,为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是获奖数量位居前列。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繁荣为全国文坛瞩目。在近几届国家级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人数中,云南连续拔得全国头筹,少数民族作家近百人获此殊荣。如在第十一届“骏马奖“获奖名单中,纳西族作家和晓梅、白族诗人何永飞及佤族作家伊蒙红木3人获奖,人数在各省区市中排名第一。普米族诗人鲁若迪基《没有比泪水更干净的水》获得第三届“徐志摩诗歌奖”,藏族作家央金拉姆《独克宗13号》获得“边疆文学奖”,哈尼族诗人艾吉《梯田养育的村庄》、彝族作家李智红《云南表情》、回族作家马瑞翎《寻找石太阳和石月亮》等作品列入“中国作家协会年度少数民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同时,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搬上银幕,如根据哈尼族作家存文学长篇小说《碧罗雪山》改编的电影获得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根据彝族作家杨佳富长篇小说《军人荣誉》改编的电视剧获得全国法制题材优秀电视剧二等奖。 

  四是扶持培训不断加大。近年来,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加大培养队伍、发现人才力度,形成老中青三代作家齐头并进的态势。采取扶持、培训,送进鲁迅文学院进修等多种措施,以举办首届人口较少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首届长篇小说创作培训班、《民族文学》改稿班等文学活动,努力培养各民族文学新人,壮大文学创作力量,让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由“高原”走向“高峰”。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