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繁荣发展。
一是树立科学文化遗产观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近年来,省政府出台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此外,省级层面还出台了综合、单项和相关性文件10余件,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原则、目标、措施、工程、保障等进行了明确部署,全省初步形成了兼具宏观与具体、思路与措施、目标与任务、保障及责任的政策体系,为建立科学的文化遗产观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指导。特别是以“科学的文化遗产观”为主旨设立的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云南有迪庆和大理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66个省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并力争2020年保护区数量达到100个。以丽江古城、红河哈尼梯田为代表的五处世界遗产和不可移动文物点达14704处,4205项文物保护单位和可移动文物42万件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利用;云南保持了中国传统村落615个,在数量上位居全国第一;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83处,民族特色村寨780个,民族特色小镇30个,位居全国前列。
二是建立保障机制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2013年起,先后颁布实施了《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楚雄州、丽江及新平县、西盟县、澜沧县、兰坪县、石林县等地也分别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医药、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全省初步形成了相互衔接、相互呼应、完整系统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法律链条,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提供了法律保障。此外,云南积极整合各项战略、规划、计划的平台资源,各自发力、形成合力,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各个层面,让各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和魅力,自觉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文化自信。
三是拓展传承人培养新路径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目前,全省共认定“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055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25人、省级传承人960人、州(市)级传承人2649人、县(市、区)级传承人7321人。省级财政每年对国家级传承人补助2万元、对省级传承人补助5000元,鼓励其带徒授艺,开展传承活动;部分州市也对本级传承人给予一定补助,如楚雄州每年对州级传承人补助3600元,昆明市每年对市级传承人补助2500元。此外,从2015年开始,云南艺术学院、大理大学2所研培院校共开展普及培训7期、研修培训2期,培训传承人群近600人;2016年至2018年,三次组织传承人群300多人到浙江师范大学研培;2018年,新增云南大学、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云南技师学院3所院校入选全国112所研培院校行列,我省5所研培院校2018年培训传承人群300余人。2019年5月13日至17日,我省组织12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到重庆参加由非遗司举办的2019年度第二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目前,全省共建成11个州(市)级非遗传习中心,257个各级传习馆(所),358个传承点,923个展示室。共公布设立“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28个。我省已建立国家级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参与建站的大理扎染、鹤庆银器、剑川木雕的传承人企业在促进民族传统工艺提升、人才培训培养、品牌培育、助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积极开展民族文化校园传承活动,在云南民族大学专门开设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大专班,扶持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云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省民族中学、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等学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四是以传承实践能力建设为着眼点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我省着力构建“金、木、土、石、布”五位一体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发展体系,以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利用为基础,以创新创意为动力,打造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牌。截至目前,全省共有红河州建水县贝山陶庄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普洱市宁洱县困鹿山贡技茶场、剑川县兴艺古典木雕家具厂、大理市周城璞真综艺染坊等4家非遗传承人企业,列入国家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水紫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获国家文化产业园区创建资格。全省生产销售企业发展到7000多家,建水紫陶、鹤庆银器、会泽斑铜、永仁石砚、个旧锡器、大理石器在全国知名度不断提升,鹤庆新华银器村、腾冲荷花玉雕村、石林阿着底刺绣村、剑川狮河木雕村等民族工艺品生产集聚地,年销售额已超过80亿元。同时,通过民族文化“百名人才”培养工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对非遗传承人产品开发、带徒授艺进行扶持补助。如在民族刺绣产业发展发面,近年来,先后投入资金706万元,分别扶持德宏州傣族服饰与傣锦整理汇编、绿春县哈尼族服饰手工技艺、楚雄彝族刺绣服饰文化精品收藏等36个项目,对民族刺绣、民族传统服饰制作、抢救保护、传承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