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省民族宗教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在帮助农村少数民族群众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同步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效。
依托载体,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一是深入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搭建平台。两轮共投入专项资金约33.9亿元,实施了20个示范县、201个示范乡(镇)、2000多个示范村(特色村、社区)和2万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建设。通过资源整合,层层抓点,在全省范围内打造了一批民居有特点、产业强、环境好、民富村美人和谐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镇,涌现出贡山县独龙江乡、洱源县郑家庄等一大批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示范典型。二是启动实施“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助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施了两轮云南省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第二轮计划总投入建设资金126.1亿元,比上一轮投入增加近一倍。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们住上了“天蓝、水清、地绿、路畅、景美、人和”的宜居乡村,进一步增强了沿边各族群众守土固边的责任心和自豪感,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国门工程。三是实施“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助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启动实施了78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和30个少数民族特色乡镇建设项目。将民族团结进步、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和谐村寨、文明家庭等进行整体联动创建,营造了团结、互助、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美在自然、美在和谐、美在民生、美在幸福”的美丽幸福工程。四是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抢救、保护和发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农村精神文明工作与推进民族文化繁荣有机结合起来,实施民族文化“双百”工程,打造了一批民族文化精品和民族民间文化高端人才。以民族节日为载体,支持农村各族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活动和文体活动,引导各族群众认识传统、尊重传统,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培育各族群众生态文化观。
凝心聚力,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是充分利用各地创建示范乡镇、村寨(社区)、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月”“民族团结周”和“民族团结日”系列活动的机遇,在广大农村少数民族群众和信教群众中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引导农村各族群众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二是在宗教界组织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并通过“慈善周”“政策法规宣传月”“教风建设年”等活动,向信教群众大力宣讲各宗教教义中爱国、守法、和谐、宽容、公正、慈悲等优良传统和基本精神。引导信教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全国、全省的工作大局,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中发挥积极作用。
倾力帮扶,为挂钩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活力。根据省委、省政府安排,省民族宗教委先后定点挂钩帮扶大理州漾濞县太平乡太平村、平坡镇高发村。结合挂钩点实际,投入280万元进行了太平村5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居建筑民族风貌改造,投入100多万元开展滇缅公路沿线滇缅公路雕塑设计建设,启动乡政府所在地太平铺民族风貌改造、汉营新村民国小镇改造。全乡成立了32支打歌队,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投资400余万元完成高发村6.6公里道路硬化。投入140万元资金,建设罗家彝族特色示范村;开展由农户、驻村工作队员、乡镇联系干部组成的“三清洁”卫生大扫除活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各级党委政府及高发村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和省民族宗教委的挂钩扶持下,太平村和高发村经济社会发展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农村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在文明生活、团结和谐、遵纪守法等方面保持和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