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抢救保护和传承开发利用好丰富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源,促进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省民语委办公室结合新形势下民族语文工作实际,开展了建设“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库”系列工作。
近年来,在省民族宗教委的关心支持下,项目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果,正进入资源数据采集和发布阶段。一是完成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为资源库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省民语委办公室利用省民族宗委民族文化展示中心作为资源库建设基地,根据资源库建设的实际需要,将其装修改造为专业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库及其门户网站机房。在此基础上,架设了10M互联网光纤,购置机柜、网络设备、4台高性能服务器,配备了磁盘阵列柜和专业的故障转移群集系统,提高了系统的抗故障能力。同时还专门建设了语音实验室,购置了采集电脑、话筒、声卡、耳机等主要设备。二是设计资源数据库架构,开发建成资源库门户网站。数据库是“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库”的核心,设计包含各民族语言文字多媒体数据、云南民族语文基本情况、工作成就、各民族文化、科研成果等内容的强大数据库。开发出民族语言分布动态电子地图,建设完成“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网”,通过门户网站将丰富的语言文字资源向社会进行展示,宣传党和国家民族语文政策法规,介绍云南民族语文工作情况,交流民族语文科研成果,共享民族语言文字资源等。目前浏览人次达3500多万。三是编写《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库调查手册》,认真做好语言文字资源采集工作。为保证资源库数据采集质量,省民语委办公室组织人员编写了《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库调查手册》,制定少数民族语言调查表、工作规范和技术规范,为建设标准、统一、规范的数据库服务。省民语委办公室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要求,组织人员先对傣语、景颇语和景颇族载瓦语进行试点采集,总结经验,又对本甘语(广南彝族支系语言)、波拉语(景颇族支系语言)、卜拉语(彝族支系语言)等共15种濒危语言进行抢救保护。从2016年起,项目实施进入正式数据采集阶段。先后对滇东北苗语、藏语、纳西语、摩梭语(纳西族摩梭人)、佤语、壮语、西双版纳傣语、傈僳语、独龙语、德宏傣语、景颇语、景颇族载瓦语、川黔滇苗语、瑶族勉瑶语、瑶族门瑶语等15种语言数据进行了采集,每个语种采集2200个词汇,200个句子,200条词法,3个民间故事,2个日常会话,并完成国际音标注音、资料整理、数据校验后上传至门户网站供公众访问和使用。与此同时,收集了彝、纳西、傣、哈尼、瑶等民族珍贵古籍文献《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中国贝叶经全集》《哈尼口传文化译注全集》《红河彝族文化遗产古籍典藏》共计349部,并将其中的傣、瑶等民族古籍《酸鱼阿銮》《孟拉王子》《牛王》《石猴》《蜘蛛王》《盘王大路歌》《占达罕》《穿树皮衣的阿銮》《红牙白象》《金色的壁虎》等数10部制作成电子文档,拍摄了3500多幅图片上传到数据库,容量将近40个G,丰富了资源库的内容。四是建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展示中心,积极宣传民族语文工作取得的突出成就。
为充分展示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源,除建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源数据库外,省民语委办公室还结合纪念云南民族语文工作开展60周年活动,策划建设了“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展示中心”,将收集到的民族古籍文献和民族语文工作图片资料整理后展出,供社会各界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