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民宗函〔2020〕83号
夏静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发掘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品牌价值资源,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效应的提案》(第0496号),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民族工作全局和战略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党中央交给云南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以示范区建设统领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出台了《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16—2020年)》。省民族宗教委实施了“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及民族文化“双百工程”等,不断补齐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短板,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和思想基础。
一、关于“构建一批‘民族团结’城市文化标识”
构建民族团结文化标识,是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载体,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质增效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我省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打造出一批符合本地民族团结文化的城市建筑标识,营造出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如:普洱民族团结园、建水县民族团结广场等。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支持各州(市)、县(市、区)在城市形象设计中,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合理布局,构建富有民族团结文化特色的城市标识。
二、关于“打造一条以民族刺绣文化为主的产业链”
我省举办了四届七彩云南赛装文化节,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有效地推动了云南民族刺绣产业发展,培育了昆明玖雍民族文化创意产品有限公司、云南他杰民族刺绣有限公司、腾冲县腾越园角工艺服饰有限责任公司、楚雄彝家公社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楚雄索玉文化美学创意有限公司、牟定县杰鲁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楚雄梅葛福绿彝绣有限责任公司、大姚县咪依禄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文山钰幅戎民族刺绣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民族刺绣规模以上企业,在增加就业、引导当地农户致富、提高少数民族妇女地位,实现新型工业化与乡村手工业的互补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如,楚雄彝家公社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约的绣娘有8000多人,年营业收入2000多万元。全省各民族刺绣已经形成产业化发展态势,已形成“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产业组织形态。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抓好民族刺绣文化产业链升级。一是继续办好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扩大云南刺绣的认可度和知名度。二是引导社会资本、人才、技术向龙头企业集聚,发挥龙头企业在创意研发、品牌培育、渠道建设、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全省刺绣产业规模化发展。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省外高校合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三、关于“策划一款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为主题的文旅线路”
我省充分利用云南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规划设计推出一批专题研学旅游线路,引导游客在云南文化旅游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团结进步成果。一是实施了一批文旅融合项目。指导各地以节庆、演艺、体育赛事等活动为抓手,丰富文旅融合载体,打造云南十大文旅品牌、十大民族节庆和十大体育赛事。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积极承担旅游公共服务功能,楚雄州博物馆、昭通市博物馆、楚雄元谋人博物馆、红河州博物馆等一批博物馆成为A级景区,大量非遗项目成为旅游打卡地,文化服务加快向景区和游客集散中心配送。二是大力推进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截至目前,我省累计建设了近6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其中:247个被国家民委挂牌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51个被省民族宗教委挂牌命名为“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省25个世居少数民族都建设有本民族的特色村寨,实现了民族特色资源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为开发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为主题的文旅线路打下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完成好“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和有关文化、旅游项目的申报,争取协调纳入国家和我省重点建设内容,合力推进云南文化和旅游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中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四、关于“创作一批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的文艺精品”
省民族宗教委先后设立了云南省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和民族文化“双百”工程项目,主要用于扶持云南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的开发、创新和发展,巩固提升各少数民族已有的民族文化品牌。截至2019年,共扶持打造了276个民族文化精品项目,覆盖民族文学、歌舞、历史、古籍、建筑等内容。包括图书出版、影视制播、平台建设、产品开发、“互联网+”等方式。同时,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也推出了电视剧《金凤花开》、花灯剧《山茶花红》《梭罗花开》、话剧《独龙天路》《白鹭归来》、舞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白剧《数西调》《鸳鸯履》、彝剧《古微鲁》、长篇报告文学《经纬滇书》《云门向南》《山水云南》《同心云聚》、云南组歌《彩云追梦》、广播剧《康巴汉子》等大批文艺精品。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民族文化精品项目扶持力度,不断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创作的质量和水平,鼓励各族群众创作出一批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的文艺精品,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成中华民族共有、各民族共享的精神家园。
感谢您对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支持,希望您在今后的工作中多提宝贵意见。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2020年8月31日
(联系人及电话:李妍汶 65322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