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深入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来源:大理州民宗委 发布时间: 2021-01-08 14:22:55 【字体:
大 中 小】
大理州始终将传统村落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地方政府工作的评价体系,并将其作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民族文化强州和实现全州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立足于古道、古树、古建筑等文化资源,适度进行乡村生态民俗旅游开发,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保护的积极性。
一是保护利用文物保护单位、传统建筑成效明显的传统村落。近年来累计投入3.7亿元资金,对全州已经确定、挂牌的历史建筑进行修缮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50%的文物建筑得到了保护修缮。2012年以来,全州已有5批次、130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覆盖全州12个县市、70个乡镇(街道),数量位居全省第一位,占云南省708个传统村落的18.36%。结合特色小镇打造、美丽县城创建、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等工作,先后整合各类资金近100亿元,实施传统建筑保护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修复等大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二是积极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为主线,全力整合财政、发改、生态环境、文化旅游、农业农村、交通、民族宗教等多部门项目和资金,推动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示范。2020年6月,大理州成功入选2020年全国10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州(市)之一。按照重点示范、一般示范两种类型,重点示范村安排1000万元/个,一般示范的由各县市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中央补助资金1.5亿元已全部下达至7个县市,涉及67个中国传统村落。如,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依托优美田园风光、洱海风光及“乡愁”文化,通过植入民族特色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农业生态观光游、现代农庄、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积极促进特色餐饮、白族民宿等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村民就近转移就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当地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三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力培养民族文化传人,开办民族文化传习班、讲习所,组建白族扎染协会、洞经音乐和唢呐表演队,举办大本曲弹唱、扎染技能、白族“三道茶”表演培训班等,倡导“双语”教学,开展民族语言、民族歌舞进校园活动。实施民族文化精品建设工程,切实加强对文物古籍、口传文化、民族歌舞、民间技艺等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白族鱼鹰驯化技艺、大理蝴蝶泉、栽秧会、喜洲粑粑等12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0名白族群众被各级评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如,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有300多名扎染艺人,从事扎染加工的有16户,扎染销售的有286户,扎染其他工艺环节制作的有5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