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紧扣文化认同抓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来源:保山市民宗局 发布时间: 2021-04-09 11:04:34 【字体:
大 中 小】
近年来,保山市依托历史文化名城资源优势,紧扣“文化认同”关键要素,打好“传承保护开发”三张牌,擦亮“历史文化名城”名牌,不断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史鉴今促认同,彰显文化自信。一是考古遗存文物。先后组织了羊邑煤块古猿化石考古发掘、大甸山墓地抢救性发掘和永昌郡城遗址—汉庄城址等考古勘探,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多学科交叉研究,揭示了保山历经史前文明、青铜文明、永昌文明等几千年传承,与中原文化紧密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摸清文物家底。开展文物普查,加深对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追寻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印迹。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全市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67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06项,国有收藏单位收藏文物总数7468件(套),实际为15334件。三是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单位晋级和品牌荣誉申报。“十三五”期间,全市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项;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项;20世纪中国建筑遗产名录上榜2项;入选全国革命文物优秀案例3项。
传承保护促认同,存续文化基因。一是加大投入力度,丰富文物利用形式。积极创新思路,整合资金投入文物保护修缮。近五年来,全市投入近1.5亿元实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34个项目的修缮、消防设施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全市文保单位保护现状,延续历史文脉。切实推进全市共306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二是优化保护模式,推动非遗传承。借助传统节会交流互鉴非遗成果和项目。让非遗走进校园、社区,结合日常宣传教育,培养非遗人才。加大力度扶持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使民族民俗文化得以持续传承。同时保护非遗研究果实,目前已出版反映隆阳区非遗研究成果图书共16种,如《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包括彝族擦大钹、永子围棋、乌铜走银等各具特色的非遗项目,努力实现数字化技术与非遗文化内涵的深度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是宣传文物保护和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利用重要节点、结合“九进”开展临时展览、送戏下乡、文物鉴定、流动博物馆等线上、线下宣传活动40余场次;在“两微一端”等公众平台发布文物保护宣传信息。丰富群众文娱生活,大幅度提升群众对文物保护、地方历史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引导各族群众树牢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开发利用促认同,激活文化生产力。一是让文物活起来。围绕市委、市政府部署,不断创新吸引民间资本,投入近1.8亿元实现每个县至少一个博物馆目标;筹措1000万元改造提升博物馆,先后建成史迪威公路博物馆等10个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同昆明并列成为全省第一,基本满足入馆观众多样化需求。同时保山市博物馆和滇西抗战纪念馆以滇西抗战文化为主题,组织20余场专题展览同9个省21个博物馆进行交流、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滇西战场和滇西抗战文化,吸引更多省外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为实现文物“活起来”服务大众提供了重要平台和窗口,使群众更加了解民族文化,进一步理清民族历史文化脉络,增加文化认同感。二是让老城活起来。以“城市文化孕育城市文明,城市建筑彰显城市特色”理念,将传承利用和创新发展融合,致力于以永昌古城为主要区域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加大对茶马古道的修缮维护开发力度,如板桥镇青龙街道的修整,使得老街变为如今的“网红打卡地”,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努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把尊重保护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与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文化保护传承水平,推动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