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重大工程”支持下,2019-2020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央民族大学对独龙族传统养蜂技术进行了调查发掘。独龙族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其传统养蜂技术不仅促进了本土蜂种保护,提升了生态系统服务,对社区减贫做出了较大贡献,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独龙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为数不多的“跨境”“直过”“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江乡,该区域一直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当地的收入主要靠养殖业,其中放养蜜蜂是其收入的重要来源。
独龙族有2种传统养蜂方式,包括活树养蜂和木桶养蜂。独龙族在养蜂装置、蜜蜂驯化、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传统知识与经验。例如,在云南松和尼泊尔桤木的树干上进行活树养蜂,用尼泊尔桤木、核桃等制作蜂桶,用竹子、董棕叶等搭建棚子,用省藤、五月瓜藤等藤本植物固定蜂桶和棚子,用白茅等驱赶蜂群,用鸡冠滇丁香等招引蜂群等。独龙族养蜂过程中非常巧妙地使用了38种植物,其中乔木30种。这些传统知识把不同植物的特性和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生态养蜂的发展。
独龙族蜂农养蜂增收后,极大地激励了当地居民继续采用传统方式放养中华蜜蜂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当地百姓对中华蜜蜂的保护。值得一提的是,蜜蜂是当地特色经济作物草果的主要传粉者,对蜜蜂的保护也保护了其提供的传粉服务,促进了当地草果产业的发展。传统养蜂业和草果种植业相辅相成,有效提高了独龙族居民的经济收入,对于当地脱贫致富,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