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巍山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出硕果

来源:大理州民宗委       发布时间: 2021-05-11 14:34:03       【字体:大    中  

  4月22日,大理州巍山民间艺人在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会上被命名为彝族打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至此,巍山县已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89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5项,州级11项,县级72项;有代表性传承人110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7人,州级22人,县级85人。

  近年来,巍山县结合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大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县级文化部门挖掘整理,推出了彝族打歌、彝族扎染、金银首饰加工、南诏古乐等一批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品,使该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巍山彝族打歌是当地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民间喜闻乐见的自娱性集体舞蹈,也是巍山流行最广的少数民族文化,多次参加“CCTV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同时成为云南师范大学艺术系学生的选修内容。巍山扎染工艺独特精美,传统图案有喜鹊梅花、龙凤呈祥、松鹤延年等,产品有服饰、壁挂、桌布、门帘等各种旅游纪念品,共有2000多个扎染品种,是国内外游客抢手的旅游纪念品和馈赠佳品。巍山县口头文学、歌谣、谚语十分丰富,已出版《南诏故地的传说》《南诏故地的歌谣和谚语》等书籍。

  巍山县在县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投入非遗保护经费,确保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有2000元的传承补助经费,通过激发各类艺术人才创作民间艺术的热情,使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积极争取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专项资金,制定项目保护实施规划,按步骤有阶段地推进项目的实施,已举办了全县范围的四次彝族打歌比赛,实现了项目的社会化传承性保护,省级非遗濒危项目“高台社火”于2014年开始实施抢救性保护,通过努力,濒危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编辑出版了《民族歌舞进校园普及教材》《蒙舍遗萃——巍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巍山彝族打歌》等一系列非遗读物,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活动,将这些非遗资料分发到各乡镇、社区、街道和学校,让更多的人通过多种渠道,更全面地了解巍山非遗。

  巍山还积极开展非遗传习所建设,截至目前,分批次挂牌成立了19个传习所(综合传习展示中心、传承示范点、非遗工坊、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非遗旅游示范点),逐步建立起“传习所+传承人”非遗传承模式,以点带面开展非遗传承,成效显著。同时,在创建美丽县城、特色小镇建设中,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开辟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巍山古街为“非遗+文旅”深度融合的“试验田”,结合当下“非遗+扶贫”“旅游+扶贫”等文旅扶贫亮点,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引起社会力量的积极响应和参与,迅速在南街特色街区建立了多个以传统技艺类非遗展示、体验为主的传习所,一方面为非遗文化业态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提升巍山古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文化内涵,进而激发具有巍山特色的“非遗+文旅”深度融合不断焕发出新活力。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