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立足民族性、师范性、应用性、国际化的办学特色,坚持民族团结“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社团”的思路,通过“课程+活动”方式,对地方高校传承、保护和发展地方民族文化作了积极探索,总结提炼出民族团结进步“四个一”实践活动。
一是一支雄厚的师资队伍。成立民族文化研究所、民族教育研究所、民族医药研究所、傣族文博文献研究中心等六个民族文化教育科研机构。在文化传承保护方面,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学校还定期聘请民族艺术传承人任外聘教师,进课堂为学生授课。2020年学校开始组建教师核心团队,各学科在自身专业建设中强调对民族艺术、民族医药、民族文学、民族语言、民族体育、民族建筑、民族旅游等民族文化方面做出专业探索。
二是一系列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编撰民族文化内容的教材,弥补教学空白。编写和出版地方民族文化教材共23部,《国情省情州情校情及德宏州民风民俗》《傣族民间剪纸》等6门教材获云南省高校优秀或精品教材,《德宏世居少数民族医药概观》等5门教材获云南省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德宏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系列丛书、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色课程系列教材”获德宏州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并由学校推荐申报云南省第20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获三等奖。学校图书馆内“民族团结教育”的纸质图书1000余册,纸质报刊共有11种,并建成少数民族特藏书库。较为系统和完整地出版了德宏州首套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系列丛书,填补了德宏州民族文化研究丛书出版的空白。
开设民族文化知识课程,凝聚文化共识。将少数民族文化与学生的教学、德育、文化、价值观教育等相结合;科研立项,推动民族文化纵深研究。成立多个以少数民族研究为方向的研究所,积极申报有关民族文化研究的课题多项。积极参与德宏贝叶文库古籍、“早期欧洲殖民遗物”“南传上座部佛教器物”“滇西抗战文物”“德宏民俗博物”的整理研究,为地域历史文化研究拓展了空间;促进成果转化,丰富民族文化形式与内涵。积极发展少数民族科技教育文化事业,不断探索民族文化传播和发扬的新途径,与云南艺术学院合作,以傣族剪纸方式设计制作了展示傣族泼水节传说的动漫片《圣域魔火》。
三是一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少数民族学生。先后为边疆培养40000余名毕业生,为德宏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各民族人才,自2011年开始,免学费招收小学教育(傣语)、小学教育(景颇语)专业学生,为德宏州输送了一批高质量的掌握民族语言文字的专业人才。
四是一个颇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校园文化品牌。创立傣族剪纸工作室,建成国内首家以傣族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江应樑傣族博物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成为民族文化的践行者、传播者、引领者。组建傣族学生联谊会、景颇族学生联谊会、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队等社团,先后举办嘎秧晚会、傣文化交流、傣族织锦、目瑙纵歌、景颇歌手大赛等活动,成为学校宣传展示民族文化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