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牢记嘱托,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山乡巨变,美好日子不吐不快。佤族是我国的“直过民族”,佤族同胞过去在深山里过着刀耕火种、食不果腹、刻木记事的原始生活,吃不饱穿不暖,住茅草屋、杈杈房,遭遇灾祸、疾病全靠祈祷和祭祀。沧源是我国最大的佤族自治县,佤族人口超过全县人口的85%,占全国佤族人口的40%。新中国成立初期,佤族、独龙族等民族及部分民族地区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沧源由原始社会末期一跃千年,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2012年,沧源县被列为滇西边境片区贫困县。2014年至2019年,沧源县累计脱贫11627户43258人,累计脱贫退出5个贫困乡(镇)、67个贫困村,贫困村退出率达100%,贫困对象全部清零,贫困发生率由27.5%降至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下,阿佤山的变化日新月异。阿佤山的发展巨变,是党的光辉照边疆的生动写照。
——民心向党,幸福生活越过越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下,“佤山幸福工程”于2012年在临沧市启动,对沧源县的8000多户农村危房实施改造。工程根据农户不同需要,设计了9种具有佤族、傣族、彝族民族风格特色的户型,让少数民族同胞告别了低矮潮湿的茅草房、杈杈房,住进了砖混结构楼房。
沧源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主抓手,围绕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特色产业的工作思路,打牢群众脱贫基础。2014年至2020年,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5.92亿元。勐董镇的蔬菜和林下养殖、勐省镇芒阳村的小龙虾养殖和特色水果等,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让产业发展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捏紧拳头、聚焦重点,扬长避短、彰显特色。沧源县认真谋划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积极开发体验式、参与式、私人订制式等现代旅游新模式。砥砺奋进,沧源以旅游要素和带动力谋划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进程,向实现佤山乡村振兴阔步迈进。
——整族脱贫,城乡面貌翻天覆地。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阿佤人民从告别原始社会生活,到整族摆脱贫困,实现了第二次“千年跨越”的伟大成就。
通过实施“边境小康村”“美丽乡村”“美丽县城”“乡村治理”等,实现了民生所盼。截至2020年底,沧源打造了国门新村、永和新村、垌那海等一批边境小康示范村,共实施57个“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重点村,创建洁净村庄125个、美丽乡村46个、鲜花盛开的村庄15个,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云南省园林县城,被命名为首批“云南省美丽县城”。通过“人畜分离、建厕改灶、种花种菜”,佤山村村寨寨展新颜,被表彰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自豪感显著提升。沧源佤山机场建成通航,实现千年“飞天梦”;通车总里程较“十二五”翻一倍,农村公路硬化率走在全省前列;4G网络全覆盖,曾经刀耕火种的阿佤人民,渐渐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沧源抢抓机遇,全面构筑航空、高速公路并举的现代交通网络,先后启动瑞丽至孟连沿边高速公路(沧源段)、双江至沧源(勐省)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等项目建设。同时,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城市、乡村、边境”治理取得重大突破,连续3年实现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双提升”,光荣新村、勐来村、帕良村被命名为“全国文明村”。
——红色传承,汇聚强大精神动力。沧源结合本地发展史、民族进步史,挖掘运用红色资源,讲好班老回归历史故事,讲好岩帅、班洪红色故事,不断挖掘红色历史,让红色基因成为广大干群团结一心、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守边固防,永远牢记谆谆嘱托。沧源全境属国家二类开放口岸,国境线长150公里,是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和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云南连接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通道和主要门户之一,是祖国面向西南沿边对外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最前沿窗口。沧源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按照“内外联动、岸城一体、三产融合、共同发展”的总体思路,着力谋划推动临沧边合区永和园区建设,积极探索生产“在外”、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内”的发展模式,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比2010年“翻两番”,走出了一条符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的沿边开发开放新路子。
对外开放,也要筑牢边境疫情防控铜墙铁壁,让党政军警民强边固防机制在边疆真正扎根。勐董镇永和社区国门新村结合“国门村寨、民族融合、军民融合”的边疆特色,联合云南省清水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永和分站等基层党组织,成立了联合党支部委员会,实现驻地军警与边境村党组织双促进双提升。
站在新起点,启航新征程。沧源佤山干部群众表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