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绿春县以153公里边境沿线3个乡镇、7个村委会和48个抵边自然村为重点,实施党建引领“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抓好“组织强边、和谐稳边、富民兴边、开放活边、守土固边”五边行动,实现以“边疆稳固、边境和谐、边民幸福”三大目标为主的边疆党建长廊153工程。
组织强边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人才基础。依托重庆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云南农村干部学院“送教下乡”等抓实“线上”“线下”学习教育培训,不断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治素养;选好管好用好83支369人驻村扶贫工作队,强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配齐配强乡镇政法委员,选派14名“辅警村官”边境一线驻村,聘用4名素质好、能力强、作风硬、业务熟的党员民警担任边境村党建指导员;举办“绿春县边疆党建长廊建设153工程党支部工作培训班”培训62名边境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县乡党校“党性教育、理论教学、现场实训、科学试验、服务配套”实践实训立体综合功能,采取“党校+实践实训基地”模式,深化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通过人才回引,储备村级后备力量269名,举办“万名党员进党校”36期培训党员3047名,培养茶叶种植、蜜蜂养殖、加工、销售骨干347人。
富民兴边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物质基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11个。全县83个贫困村中纳入扶持贫困村集体经济项目82个,扶持资金7605万元,72个村已产生收益。制定出台《绿春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办法》,激励广大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已兑补1027名省外务工人员补助资金28.51万元。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十百千万创建工程”和“沿边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平河至半坡边境贸易走廊建设和半坡乡二甫新村省级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项目。在沿边村开展革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活动,运用脱贫攻坚“动力小站”和“红黑榜”,定期开展评比表彰,发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平台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示范带动的作用。
文化兴边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基础。深入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形成了“红旗升起来、党建强起来、形象树起来”的生动局面,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深入开展“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创作了一批民族民间歌舞文艺精品,舞蹈《赶山》《瑶韵斋筛》获“白鹇奖”,歌曲《绿春欢歌》获红河州首届本土歌曲创作大赛一等奖,民族文学《都玛简收》列入第五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广大边民群众精神食粮更加丰富,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守土固边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安全基础。深化依法治县,深入开展“七五”普法、民法典宣传活动,持续开展法律“六进”,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打击跨境违法犯罪、毒品问题重点整治、打击边境走私、缉枪治爆等专项行动,以“雪亮工程”建设助推平安绿春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积极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边境地区综合整治和农村毒品综合治理,深入推进边境治安群防群治,“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反恐安边格局进一步夯实,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不断牢固。严厉打击涉恐、涉黑、涉恶、冻品走私、“黄赌毒”“盗抢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强化重点领域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24件,调处成功452件,调处成功率达86%。同时,构建“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联防联控机制,围绕“四早”和“五个管住”要求,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持续保持境外疫情“零输入”。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形成9个乡镇92个网格化管理,通过网格管理筑牢疫情防护网,实现战疫战贫双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