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紧盯群众增收目标,通过传统产业转型、特色产业壮大、主导产业集群、新型产业培育,不断形成县乡村均有致富产业,群众均有增收项目的大发展格局,有效带动群众增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夯实物质基础。
提升传统产业,增强发展动能。创新发展模式,通过引进技术创新,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质增效、做优品牌、政府补助等一系列举措,激发传统产业发展新动能。着力打好“绿色牌”,强化传统产业绿色优势,将生态资源转变为经济潜力。绿春县茶产业探索发展“企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模式,加强和改进设施建设,标准化生产,对提质增效的茶园进行补助,提升了传统茶叶产业集聚效应和承载能力。依托绿春县茶叶与生俱来的绿色生态优良基因,氨基酸含量高,茶碱含量低,茶园走上了有机发展道路,打响了“玛玉茶”、“大叶茶”等茶品牌。目前,绿春县种植茶叶23.8万亩。产值3.8亿元。
壮大特色产业,打造地标品牌。充分发挥区域特色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地标品牌。实行区域化生产,通过抓园区建设,将“散、小、弱差”分散式生产转型为园区集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淘汰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引进新型产业发展模式;顺应市场需求,拓宽销售渠道,线上线下一体化。石屏县聚焦“石屏豆腐牌”,打造豆腐支柱产业,淘汰作坊式粗放生产模式,建设豆腐“一园三区”。投资9000多万元在松村园区内建成集中供热环保设施,形成了集约、绿色、环保、循环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园内企业生产的豆制品进入沃尔玛、盒马鲜生、山姆会员店等大型超市。同时,依托电商平台不断拓宽销售渠道。2020年,石屏县生产各类豆制品30万吨,产值40亿元,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增收。
培育主导产业,强化发展优势。因地制宜推行“一县一业”,培养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高质量跨越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通过错位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布局;通过抓生产、加工、销售和衍生服务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格局。泸西县通过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标准化蔬菜基地,形成“党总支+合作社联农户连龙头企业”的“村社合一、社企互融”模式,形成“精细蔬菜产业带、时鲜蔬菜产业带、高山蔬菜产业带、加工蔬菜产业带”四大错位发展的产业带。同时,加大与省内外客商签订订单,打造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格局,如今蔬菜种植面积达20万亩,产值突破30亿元,不断提升“G20峰会菜园子”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发展新型产业,拓宽致富渠道。一方面抢抓政策机遇,稳步发展新产业。紧跟信息化发展趋势,抓电商产业发展机遇,与天猫、农村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相继开展云南丰收节、村播计划、县长直播“带货”等项目合作取得明显成效,带动深山里的特色农产品“走出去”,9个县市获评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020年电商交易额达150亿元。另一方面注重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新产业。依托光照充足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项目,全州已实施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项目133个,覆盖石屏县、泸西县、红河县、绿春县,为贫困村、贫困户开辟稳定的增收渠道。2020年红河县村级光伏扶贫项目发电收入660万元,涉及77个贫困村平均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8.5万元,发放公益岗位工资及奖励补助363万元,带动村民增收的同时,破解了部分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