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自确定为“全国旅游促进三交试点城市”以来,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在旅游景区梳理和突出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让不同民族的群众汇聚德宏,在参与体验中了解中华民族历史,领悟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德宏旅游文化发展带来新机遇,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提供重要平台。
一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条件。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特色,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优化景区游览线路,合理规划调整部分游览线路,完善游客中心设施设备,提升改造游路、旅游厕所、停车场、排污设施等;对沿途景观节点进行更新、点缀,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内涵,增强吸引力,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强化游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发展,为发展旅游业提供基本物质条件的同时,畅通各民族游客与“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德宏之间的交往联系。二是加强旅游文化宣传,培育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旅游文化在宣传上的作用,在制定《德宏州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施方案》及其他旅游宣传策略时,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充分考虑德宏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思想基础,以文化凝聚人心,不断增强文化凝聚力。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民族理论政策培训,规范从业人员服务用语,提高民族理论政策水平,多做有利于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宣传,引导各族群众相互欣赏、相互理解,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挖掘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文化支撑。加强民族文化资源调查,加大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突出人才培养力度。创作出版一批反映德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悠久历史和深厚情感的精品出版物,制作一批讲述各民族手足相亲、同心圆梦故事的宣传片、纪录片和系列微视频,打造一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的特色文艺精品。把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与弘扬发展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繁荣发展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建设工程,推动中华文化元素融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赋予民族节庆活动新的功能、新的内涵,并将其打造成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的载体,使之成为各民族团结进步的润滑剂、催化剂、粘合剂,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四是打造一批新线路,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充分利用德宏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优势,深入挖掘民族节庆、建筑、村落、传统艺术、传统技艺等文化资源中的价值元素,赋予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经济功能,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乡村、文化创意、生活体验、健康养生、休闲娱乐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建设以褚橙庄园、后谷咖啡庄园、盈江迪思坚果庄园、盈江田园综合体等为重点的特色休闲体验目的地,陇川户撒中缅雨林俱乐部、芒市孔雀谷、盈江万亩杜鹃自然公园等一批生态观光休闲地;推动非遗保护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三台山德昂族酸茶体验馆、傣族剪纸工坊、陶艺工坊、梁河帮盖葫芦丝文化园等一批特色浓郁的民族传统技艺创意生产、保护与传习基地,研发一批满足现代生活个性化、定制化、多样化需求的民族文创产品,推出芒市勐焕街道民族特色旅游一芒市镇生态旅游线路等。五是谋划建设中华民族主题公园,集中展示中华优秀文化。利用中华民族主题公园集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民俗表演、文创商品、体验地域等内容。通过在景区内打造和突出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周密安排开展民族团结活动,开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红色革命历史教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等活动;精心设计“边疆人民心向党”等系列活动,推动各民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进一步增强边疆各民族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增进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牢固树立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