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民宗函〔2021〕118号
尊敬的那金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先行先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议》(第0689号提案),由省民族宗教委主办,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教育厅和省司法厅会办。经主办单位和会办单位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丰富内涵,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活动的建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民族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核心要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阵地建设、开展富有特色的群众性交流活动等作为示范区建设的主要任务,特别提出要搭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桥梁,建设“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平台,您的建议在《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已得到充分体现。此外,省民族宗教委牵头编制的《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21—2025年)》,已充分采纳您的意见建议,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规划。《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21—2025年)》提出,要努力在加强党对民族宗教工作的全面领导、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族群众共同迈向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宗教事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上争当先进、作出示范,归结到一点,就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作出示范。规划已经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并正式印发实施。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广泛深入开展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如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说课比赛、征文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等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建设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场馆、主题公园,创建命名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支持各州(市)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教育实践中心,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融媒体中心”,以各级主流宣传媒体为主阵地,整合各地各类媒体资源,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打造实体化的宣传载体,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矩阵,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活动,在公共区域、人员密集地方等场所举办以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氛围。
二、关于先行先试的建议
一是关于先行先试“一家人团结示范工程”的建议。近年来,我省坚持将“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贯穿示范区建设始终,持续实施三轮“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着力抓脱贫、固团结、强引领,打造了36个示范县、264个示范乡镇、3711个示范村,不断巩固各民族亲如一家的良好局面。目前已经印发的《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21—2025年)》,都明确提出实施“民族之家(团结之家)”示范点建设工程,通过“民族之家(团结之家)”的民族文化艺术团、民族文化陈列室、民族政策宣传栏来营造各民族间友爱互助、团结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互帮、民族文化互融、思想互促共进。“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认真吸纳您的意见建议,以“一家人团结示范”为目标,在继续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推进374个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的同时,推动项目和资金更多向滇中、滇东北、滇西北等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倾斜,着力解决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缩小与全省发展水平的差距,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物质基础。
二是关于开展共建共享工程的建议。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深化各民族流动融居格局。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以各民族“共建共享”为目标,继续搭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推动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跨省(区、市)以及省内各州(市)、各县(市、区)之间的协作机制,引导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参与当地社区服务和管理,创建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示范单位和多民族共居的互嵌式社区,深化“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宾弄赛嗨”等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民族联谊活动,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增进各民族情感交流,让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三是关于先行先试教材读本建设工程的建议。近年来,我省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深入持久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扎实推进使用三科统编教材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加强各级各类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建设,成立云南省教材选用与审定委员会对地方教材进行审核,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严格规范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使用和教辅选用,全省大中小学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开设思政课必修课,一些高校还组织编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读本,这些举措对广大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课堂阵地建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构建课堂教学、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多元一体的教育平台,创建一批示范学校,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组织编写干部教育读本,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课程体系,组织专家学者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巡回宣讲,推动宣讲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四是关于先行先试“四个共同”与“五个认同”认知工程的建议。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活动,积极打造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征的文艺精品力作,深入挖掘云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树立“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组织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深入开展“四史”学习宣传教育和“自强、诚信、感恩”等主题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加深各族群众对“四个共同”的理解和认知,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五是关于先行先试同胞共同体建设工程的建议。近年来,我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制作推出《续写千年胞波情谊新篇章》《诗的远方梦的故乡》等系列外宣产品,建设用好中华乡愁书院、华文书局、胞波书社、多语种网站等外宣阵地,以文化为纽带在海内外华人华侨中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积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融入大统战工作格局,在统战部门领导下,共同做好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宗教界人士、港澳台海外人士工作,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不断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和“五个认同”,增进华侨和出国留学人员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认同,鼓励参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不断凝聚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
六是关于先行先试法治建设工程的建议。目前,我省已出台《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及实施细则,条例和实施细则都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要求。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在实施《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立法调研和专家论证,做好立法准备工作,同时根据国家层面的立法情况,结合云南实际,适时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立法项目立项,并适时修订《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对有关民族工作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进行梳理、调整和完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法治保障。
七是关于合作开展实践总结的建议。近年来,我省相关高校、科研机构都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举办各类研讨会,推出了很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实践的研究成果,同时各个层面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纷纷成立,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被国家四部委命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省民族宗教委命名了第一批22个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部分州市、县市先后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和教育实践基地,为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奠定了基础。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合作,不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云南实践、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等方面的研究,加强相关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共同举办学术论坛和研讨会、创办研究期刊、出版论文集、开办公众号等,加大经验总结和宣传推广力度,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故事。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会同相关部门做实做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同时,在起草我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文件时,我们也将积极采纳您提出的意见建议。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云南民族工作的关心支持。希望您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对我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2021年11月1日
(联系人及电话:尤翔,6531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