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境东、南被老挝半包,西南隅与缅甸隔澜沧江相望。勐腊的标签“澜湄国界,纯翠勐腊”源于两个“之最”。这里是云南省边境线最长的县——740余公里,也是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县——88%。从地图上看,勐腊仿佛一颗椭圆的宝石,狭长地嵌在边境线上。2021年12月3日通车的“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则像一条金链,几乎从正中穿县城而过。
突出的地理和生态特点,也带来了勐腊开展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工作中的特点。全县下辖10个乡镇、4个农场,其中,7个乡镇的27个行政村278个自然村属于边境村,都涉及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工作任务较重。
8月30日,“喜迎党的二十大,推进边境现代化——中央媒体民族团结进步云南行”采访团来到勐腊,在对边境一线村寨和与干部群众的走访中发现,勐腊县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紧紧围绕“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六个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目标,有效推进工作。尤其在产业发展规划方面,勐腊县坚持资金“好钢用在刀刃上”,聚焦重点、补齐短板,以整体的谋篇布局来引领群众发展,一个具有现代化产业理念的、充满希望与活力的新边疆形象已见雏形。
爱国感恩——曼烈小组的升旗仪式。供图
“引窝蛋”撬动“向往的生活”
4个月、388万元,能把一个边境村打造成什么样?勐满镇勐满村委会曼烈村民小组或许是一个示范。
走进曼烈,进村入户道路全是柏油路,平整宽敞。民居和洗手池、村史展示厅等公共区域别致精美,正是一个兼具本地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特色的洁美村庄。
秀美曼烈。纳梦月摄
据介绍,由于勐腊县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阶段就对278个边境自然村进行了建设,基础比较扎实,水、电、路、网大部分已经达标,于是,勐腊县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主要是进行查缺补漏,按照“缺什么补什么”来进行项目入库和推进项目资金落地落实。2022年2月曼烈村小组确定为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对象,征集补短板意见时,曼烈村综合村民意见,上报了整修进村入户道路等需求。于是,以夯实基础设施为出发点,把净化村庄、保护乡村美景、回味乡愁作为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着力点,勐腊县委、县政府,整合投入资金388万余元,聚焦曼烈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等短板弱项,着力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
中央媒体采访团深入采访。朱熙摄
“在曼烈,不多的资金投入和很短的建设时间,就起到了很显著的效果,主要是大家的积极性很高。”勐腊县民族宗教局副局长岩光坎介绍,很多村民不仅主动让出村子的公共空间,还热情地出钱出力参与到建设中来,让曼烈大变样。
“以前村里路又烂又脏,走进家家里也脏了。现在修了路大不一样了。特别傣族爱美,一家看着一家好看干净,就要跟着学。”村里的公共休息厅“同心厅”里,曼烈村妇女组长依庄扁温温柔柔地聊起了村子的变化和自己正在尝试的餐饮经营。
依庄扁(左)。朱熙摄
按照勐满镇规划,镇上计划围绕曼烈村小组打造中老商品交易中心及附属设施,占地15亩,集农业、手工业、观光旅游、民宿体验、高质量农田彩稻发展一体化的边贸商品交易中心圈。依庄扁就看中了村子以后的发展方向,已经卖起了烧烤。“以后我们旁边要建一个中老美食文化街,会非常热闹,我做烧烤会很有前景。”她笑着说。在曼烈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的规划中,未来还不止如此。立足曼烈村资源优势,勐满镇找准定位兴产业,正在推进果蔬冷库建设项目,建成实施后,可贮藏果品4000多吨,将采用“公司+村委会+村小组+村民”的经营模式,项目以固定资产方式入股,投入运营后,协议合作公司无论盈亏公司每年需给建档立卡脱贫户分红,同时一部分纳入村集体经济收入。
产业发展稳收入。供图
村镇的大规划,带动了村民积极参与自家的小规划。这背后离不开党建引领的作用。通过广泛宣传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党员带头干、干部领着干、村民跟着干”的良好工作格局,群众的价值观和心态也从最初的“要我做”转变到了“我要做”“我能做”。
“老百姓都愿意跟着干项目,就意味着群众的信任和认同。是党的政策一脉相承、党的承诺不断兑现,积淀下的深厚基础。”岩光坎感慨。
产业链链起“共赢链”
城子五组隶属于勐伴镇勐伴村委会,地处村委会暨镇政府所在地。全村74户、362人。农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橡胶、粮食、香蕉、砂仁、反季节蔬菜等作物。202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70.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万余元。2022年,城子五组列入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
城子五组的火龙果产业。供图
“这边的鱼塘养殖罗非鱼和勐伴特色的泥鳅,旁边就是餐馆,以后直接就能提供鲜鱼。这就是一段产业链。”勐伴镇镇长李成妹一边指着村子的布局一边介绍。在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子方面,勐伴有一个“链接”思路——按照发展特色产业的思路谋划布局,把精心打造建设的产业点串联起来。例如,以民族文化为主线,打造火龙果、傣家小玉米、芭蕉等当地特色产业;以边境观光旅游为主线,实施茅草山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等。
今年,勐伴早在推进的循环农业也即将形成完整产业链,即玉米种植—为肉牛养殖提供青储饲料—肉牛粪便加工成有机肥料—供应给农户种植玉米、果蔬。“现在全镇肉牛存栏3000多头,产值四五千万元;已经建成青储饲料厂;今年10月份有机肥料加工厂即将投入运营,现在就收到了生产订单。我们的循环农业已经形成闭环。”李成妹说,循环农业自脱贫攻坚期间开始推进,衔接乡村振兴等工作,到现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中终于形成完整链接,不仅能让群众增收、政府创收,还能降低产业成本,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形成共赢链。
全镇妇女干部到城子五组参观学习人居环境治理 供图
勐伴镇的产业链思路,似乎能管窥党和国家包括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内各项政策的延续性。一项项政策一个个项目的落实,就像一把把细齿梳,在一遍遍梳细梳密中,查缺补漏、理顺产业、提质升级,让老百姓的获得感、满足感扎扎实实。
大产业布局希望边疆
勐腊县磨憨镇是中老铁路两国的交汇点、重要枢纽站、国际口岸城市。2022年5月,昆明正式托管磨憨,将统筹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昆明综合保税区、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的“四区”政策优势,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边境线的省会城市。
托管磨憨,昆明提出“以大通道带大物流、大物流带大贸易、大贸易带大产业”。
“大产业”这个词也频频出现在勐腊县委统战部部长刘林华口中。
他介绍,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中,勐腊在产业发展布局上较为特别。勐腊县定位“打造天然橡胶全产业链创新区、沿边开放示范区、兴边富民先行区”,着力建设天然橡胶、文旅康养、普洱茶、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将以县级主导的冷链、物流、橡胶等大产业,带动整个县经济的全面发展,从而支撑27个边境行政村的村民增收、集体收入和产业发展。”
昆明的托管,对磨憨来说,是一次重大契机。现在,不仅是从大的层面上正在迅速推进接管,具体到村寨和村民,也在期待和准备。
磨憨镇磨憨村委会就是其中之一。
“从硬件上,村寨一定会有更大的改观。马上昆明就要来人考察南嘎的全域旅游产业。”磨憨村委会党总支书记、主任张卫平说。他正在筹办今年9月即将在磨憨村南嘎村民小组开办的傣陶培训,专门邀请非遗传承人作为期5天的培训。
张卫平展望南嘎村未来规划。朱熙摄
南嘎小组距离磨憨口岸仅1公里,口岸建设过程中的征地拆迁、货场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推动南嘎小组步入边境小康村行列,正同步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与现代化边境小康村、文明村、平安示范村建设。“关于南嘎村的发展,我们正在论证打造成中老文化旅游村。”张卫平说,“傣陶就是中国陶瓷文化中的一部分。抓住托管契机,融入大规划,南嘎村肯定会有一个大提升。”
南嘎小组餐饮店。供图
“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的落脚点,就是边疆有没有魅力。“比如边疆能不能留住人,产业能不能提升,边民的素质能不能提高等。”张卫平说,“现在我们边民的日子一年过得比一年好,国外的朋友过来交流,他们会很羡慕:原来中国农民的日子过得是这样的!”他很有信心:“现在他们就很羡慕,未来他们会更羡慕。”
尽管防疫责任重大,但一路行来,边境村寨的欣欣向荣还是给采访团留下深刻印象。目前,勐腊县勐伴镇城子五组、勐满镇曼烈小组的现代化边境小康示范村已基本建设完成,更多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正在拔地而起,在勐腊740公里的边境线上形成一条条示范廊带,从这些正围绕“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不断完善提升的边境小康村里,既可以看到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的层层铺垫,又看得出立足当下,各级党委政府为未来边疆新貌进行的长远规划。勐腊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工作就既有连贯性,又有延伸性,为引导边境村寨步入产业发展现代化之路,做出了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