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在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经济和基地保障,促进“非遗+旅游”上下功夫、见实效,促进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
规范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颁布实施《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条例》,促进非遗保护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十三五”期间,新增《矻扎扎节》《都玛简收》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9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3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第六批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8个,第九批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1人,全州现有国家级、省级、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达到16项、63项、213项,国家级、省级、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分别达13人、96人、411人。强化对各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档案进行整理,开展传承人抢救性录制工作,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四季生产调》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获评全国25个优秀项目之一。目前,已收集152卷档案,其中照片资料约100GB,录音资料约30GB,录像资料约200GB,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数据库资料。
基地保障更加健全。“十三五”期间,开展传承展示活动503次,各级传承人共带徒20625人。组织各级传承人的传承经费补助工作,其中国家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2万元、省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0.8万元、州级传承人补助从2016年起提高至每人每年2000元;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加强传承人后备力量建设。2022年1月,四人入选2021“中国非遗年度人物”100名候选人名单。
“非遗+旅游”更具活力。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哈尼族八声部民歌演唱人才培养”邀请国家级传承人陈习娘、车格在红河学院开展为期42天教学,教学成果被文旅部民间文艺中心收录,学员受邀到CCTV5展示。2020年5月,组织《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国家级传承人、《哈尼哈巴》国家级传承人、《哈尼阿培聪坡坡》省级传承人等在州民族师范学校开展为期16天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并展示教学成果。2021年10月,石屏原生态海菜腔精彩亮相COP15开幕式。2021年11月至12月期间,在云南省第十二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活动中,红河州选送的6个作品分别获得1个金奖,3个银奖,1个铜奖和1个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