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走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特色之路。
一是“政府主导”效能显著,制度保障不断完善。先后出台《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大理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文件,使保护实验区建设和非遗保护有章可循,科学规范。保护机构不断健全,专业保护力量增强。全州现已成立13个非遗保护机构,其中州级1个、县级12个。二是遗产丰富,充满活力,传承核心力量显著增强,传承人队伍不断壮大。非遗名录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目前保护实验区内共有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19项,其中国家级18项、省级57项、州级197项、县(市)级447项,国家级项目总数位居云南省第一,四级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大幅增加。截至目前,已有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348人,其中国家级12人、省级134人、州级248人、县(市)级1954人。四级代表性传承人年龄结构日趋合理,年轻一代代表性传承人明显增多,后继人才储备充足。三是氛围浓厚,社会广泛参与,传承、传播活动丰富多彩。每年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景区”等展览、展演等各类传承、传播活动200多场,培训上万人次,覆盖保护实验区内12个县(市)。积极动员和选派非遗传承人参加各类研修研习培训。非遗进校园活动覆盖大中小学和幼儿园,目前已建成13个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分布在保护实验区内12个县(市)。2020年,大理州的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全国第二届“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非遗进社区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宣传渠道不断拓宽,非遗保护社会氛围日渐浓郁。充分利用大理本地和省内外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和各类新媒体对非遗保护工作进行宣传报道,推出形式多样的非遗专题内容。四是非遗保护基础工作扎实,与多行业有效衔接,助推社会经济发展,民众受益。保护传承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建成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下设3个基地),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7个综合传习中心、184个传习所和传习点、5个非遗馆,构建起工作站、传习中心、传习所、传习点、非遗馆分级的传承设施体系。非遗档案数据库建设扎实推进。完成3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记录工作和26个省级非遗项目和200多名国家级、省、州代表性传承人的视频资料拍摄。下关沱茶制作技艺数字化博物馆、大理州非遗数字博物馆、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数据库建成上线。非遗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萃编》《大理州民族文化资源普查报告》《大理三月街》《大理白族服饰》《白族民居彩绘》等非遗研究成果公开出版。《匠心大理》宣传片公开发行推送。白剧、弥渡花灯、弥渡民歌、剑川白曲、白族大本曲等音像制品纷纷发行,种类多、内容丰富。2017年11月,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建立,成为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在全国支持设立的15工作站之一。全州建成12个非遗工坊,“李小白”手工银壶、“璞真”“蓝续”扎染、剑川黑陶等成为大理知名的非遗品牌,产品远销国内外。剑川木雕、永平龙竹酒制作等不仅带动就业,也拓宽了群众致富增收的新路子。规划建设大理非遗旅游线路,建成10个非遗旅游示范点。白族三道茶、彝族跳菜、彝族打歌等非遗项目融入旅游项目,丰富了文化旅游内涵。非遗体验游、非遗研学活动生机勃勃,“非遗+旅游”打开了大理旅游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