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多措并举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成效明显

来源:怒江州民宗委       发布时间: 2022-03-21 15:27:34       【字体:大    中  

  怒江州脱贫攻坚期间全州共实施了10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占全州农村人口四分之一、贫困群众三分之一。为全力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怒江州盘活“三块地”,念好“三字经”,搬迁搬出绿水青山金山银山,搬出新天地新生活。搬迁群众发自内心地感恩共产党、感恩总书记。

  盘活“三块地”,穷山变金山。通过流转盘活搬迁群众宅基地、承包地、山林地“三块地”资源,有效释放农村土地资源潜力,既稳定增加搬迁群众的财产性和工资性收入,又提升了迁出地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还让搬迁地区逐步摆脱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一是盘活宅基地。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鼓励搬迁群众拆除旧房复垦复绿,每户按人均0.6万元标准给予补助,有效盘活宅基地面积0.89万亩,盘活率达92.86%。同时政府通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跨省交易,获得收益25.17亿元,用于弥补搬迁资金缺口。二是盘活承包地。怒江山高坡陡,全州几乎没有一块平整的土地,一半以上的耕地挂在25度以上的陡坡地上,搬迁户36.9万亩承包地均属能退则退、应退尽退范畴。群众搬迁后,及时启动实施“保生态、兴产业、防返贫”生态建设三年行动,18万亩林业生态扶贫ppp项目获国家立项支持,落实授信资金11.17亿元。2021年共投资6.9亿元,完成造林10.38万亩,80家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参与生态工程建设(易地搬迁安置点有18家),带动脱贫群众3.11万人(易地搬迁群众0.22万户0.78万人),支付脱贫户劳务费2734.85万元,实现增收与增绿“双赢”。三是盘活山林地。在搬迁户中选聘生态护林员30145名,采取季节性返回、轮流值守的方式开展巡山护林,人均年收入1万元。实施搬迁户84.92万亩山林地公益林补偿,户均补偿金额526.53元,既加强生态建设,又增加搬迁人口收入。大力发展以草果为代表的林下产业,种植面积达110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草果种植区和核心产区。2021年草果总产量4.75万吨,产值13.2亿元,带动4万农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怒江发展林下草果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产业扶贫的典范。良好的生态还催生了新产品新业态,半山酒店、半山民宿成为怒江旅游的新”名片”。泸水市三河村依托丰富的珍稀鸟类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的“观鸟经济”,让农户在自家的林地就业致富,入选文旅部全国100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与生态产业建设相互促动,峡谷两岸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生态结构的重塑,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念好“三字经”,城里有“靠山”。推行厅级领导挂钩安置点和干部包保搬迁户制度,成立州、县(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办公室,县市设专职常委主抓,采取建产业基地、抓劳务输出、办帮扶车间等措施,精准推进后续扶持工作,确保实现“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目标。一是念好“安居经”。对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五通十有”标准,全覆盖配备中小学校、幼儿园、医疗点、养老服务中心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搬迁群众就地看病就医、适龄儿童就近就便上学。组建67个扶贫暖心团,手把手教会群众识别楼栋家门、安全使用电器、内务卫生整理,及时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日常琐事。在32个安置社区新建微菜园792.88亩,受益17322户64938人,年户均节省生活成本3000多元。二是念好“就业经”。按照“四个一批”思路,在安置区及周边建设一批帮扶车间、打造一批产业基地、培育一批专业市场、落地一批特色园区,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务工。每个安置社区新建1个以上帮扶车间,建立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和专业市场等65个,覆盖带动搬迁群众16389户57339人。组建驻点就业小分队,包栋逐户开展劳务输出动员,2021年转移就业4.98万人,就业率达88.61%,实现搬迁家庭户均1.85人稳定就业。通过产业就业帮扶,2021年,全州搬迁群众人均纯收入达13382元,高于农村脱贫人口纯收入292元。三是念好社区“治理经”。坚持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完成3个乡镇安置区行政区划调整和撤镇设街道工作,成立社区25个,组建管委会26个,设立居民小组315个,成立81个党组织197个党小组,实现易地搬迁点、楼栋、产业园区党的组织网络全覆盖。设立综治中心、红白理事会、群团组织,建立健全党建+网格化管理体系。做到哪里有搬迁群众、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员、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有力有效促进社区善治。

  讲好新故事,幸福感党恩。坚持“富脑袋”与“富口袋”并重,持续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教育和文明创建、技能培训进安置社区活动,引导搬迁群众增强主体意识、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一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常态化。在安置点全覆盖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常态化组织群众开展感恩教育、文艺宣教、暖心服务、“能人”选树、技能培训、志愿服务等具有怒江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提升“幸福感”。搭建百姓大舞台,开展“走出火塘向广场”活动,促进不同民族搬迁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对安置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二是推进感恩教育常态化。按照“全域有主题、户户挂照片、每周升国旗、天天喇叭响、村村有宣讲”要求,持续开展“感恩共产党、感恩总书记”教育,在搬迁户家中悬挂习近平总书记接见怒江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代表相框照片和习近平总书记给独龙族群众回信,讲好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牵挂怒江“一次会见、两次回信”的生动故事。三是推进村史传承教化常态化。实施一个安置点一个村史馆行动,以“实物+图片”“器物+文字”的方式,展示乡村变化、记录美丽乡愁。将村史教育作为搬迁安置社区中小学“开学第一课”,依托村史馆见证从贫穷走向小康的沧桑巨变,讲好从“挪穷窝”到“换穷业”,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到搬出深山天地宽的故事。实施“易地搬迁稳得住好家庭”示范创建,激励搬迁群众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坚定不移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