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面对艰巨的强边固防任务和日益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文山州麻栗坡县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州委强边固防的决策部署,坚持以强边固防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扣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回信精神,突出“六个好”打基础、抓实“党建+”强引领、深化“六个变”促发展,为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突出“六个好”,夯实根基聚活力。坚持以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强化组织保障,激活动力源泉。即配强“一名好书记”,夯实党的执政根基;打造“一套好班子”,保障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等组织规范运行;组建“一支好队伍”,强化边境联防联控;建设“一个好阵地”,增强组织凝聚力;制定“一套好制度”,推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营造“一个好氛围”,实施“红旗飘飘”工程,让“扎根边疆、心向中央,拥护核心、心向北京”爱党爱国爱边意识深入人心,“镇守边关,视死如归”的决心意志汇聚成铿锵誓言;抓实“党建+”,示范引领强动力。
上下联动强基础
坚持一切工作到支部,干群连心同发力。实行县委常委联系抵边乡镇、县处级领导挂钩23个抵边行政村(社区)、部门包村的工作责任体系,选取8个重点示范村派驻县乡村三级点长,明确8名实职处级干部驻点工作,组建“县、乡、村干部+本地群众”的项目工作组,实行“一村一方案”,谋划储备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项目453个,规划投资6.9亿元。通过制定清单、明确要点、定期调度,抓实基础设施、农村经济发展、村级公共服务设施、人居环境整治、兴边富民“五大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1633.1万元,推动“幸福之路”连通千万家。
激发内力促提升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设立党员责任区,常态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题活动,示范带领各族群众发扬“老山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乡村绿化等行动,实现村村美、处处绿、户户净、文化浓,天保村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2个行政村被评选为“云南省美丽村庄”。以“干部规划家乡”“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为带动,投入资金3887万元,规划实施137个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构建“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25个抵边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元以上、户均增收2000元,猛硐乡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
深化“六个变”,提档升级再发力。坚持“疫情终将过去,边境从此不同”的发展理念,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不断开创强边稳边富边新局面。
战区变景区,立足麻栗坡“边疆、民族、山区、原战区”的县情特点,推动每一个抵边村都有一个景点“符号”,实现村庄“景区化”;家园变花园,深化拓展抵边村“共有家园”定位,推动家家户户修建“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打造绿道与花带,实现村庄靓化;哨点变庭院,在86个联防所全覆盖成立党支部,紧紧围绕“最美联防所”建设目标,实现272公里边境线变“风景线”,树立良好“国门”形象;村民变股民,以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为载体,建立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集体经济收益有条件量化分红;一线变“钱线”,推动旅游“进村”,以旅带农、以农促旅,打造集红色文化、军旅体验、民族风情、康养休闲、生态采摘、农家特色等为一体的边疆风情,实现边境一线与周边旅游融合发展,鼓足群众“钱袋子”;荒山变密林,全力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推动绿植爬满山坡,推广林下经济,盘活沉睡的森林资源,边境乡镇(农场)森林覆盖率达52.2%,林下经济林果产业达6.11万亩,实现“绿满”乡村与经济发展双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