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理州剑川县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聚焦“历史文化名城样板、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区”发展定位,积极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资源,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剑川古城的多元文化资源,树立和突出中华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内容更丰富、意义更深刻、影响更深远,为剑川旅游文化发展带来新机遇,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重要平台。
守护“活化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出台《剑川古城保护规划》《剑川古城保护与开发的实施办法》等方案,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关系;深入研究挖掘剑川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抓实古旧建筑修复、古城风貌整治提升工作,先后投入古城保护修复资金达2.84亿元,实施古城市网入地、古城水系和智慧消防、立面改造、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工程,修复了一批文物古迹、古街道、古建筑,通过还古城以“新”的历史面貌,让各族群众看得到、摸得着、感受得到古城历史文化遗产;推出一批优秀的历史文化保护精品项目,活化利用剑阳楼等古建,建成了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拓展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内涵,更好地延续和传承了剑川古城的历史文脉和文化记忆。
赓续红色基因,凝聚各民族群众团结奋进力量。充分利用革命旧址,依托历史事实和红色资源,打造参观学习教育专线。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成立红色传承宣讲团,为往来于古城的各族群众提供宣传讲解服务,将红色基因潜移默化地嵌入各族群众心中、融入血液、铸入灵魂。
聚合“融”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统筹规划建设和推出一批体现各民族共享的具有中华文化特征、彰显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宣传作品,有形有感有效推进创建工作不断向古城居民、文旅企业、旅游从业人员、游客等延伸,使古城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平台,构筑各民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出版非遗书刊,组织游客参与“非遗集市”体验,让广大游客面对面、零距离接触非遗文化,推动各民族在相知、相亲、相惜和相互尊重、相互借鉴过程中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注入新内涵,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立足民族文化,推进全域旅游,深入持久开展“旅游+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依托古城景区特点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在全域旅游发展中展现民族团结新局面,促进各民族群众深度交往交流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