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玉溪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发布时间: 2022-12-06 18:57:03       【字体:大    中  

近年来,玉溪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实施“百千万文化工程”、传统手工艺振兴计划,统筹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充分发挥“非遗+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推动作用,挖掘乡村非遗资源禀赋,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实施分类保护,将非遗保护融入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融合发展过程中,玉溪市以做好分类保护为前提条件和工作重心,通过对花灯戏、滇剧剧目创排演出,传统剧目复排演出,优秀剧目移植演出和常态化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让传统戏剧在乡村生根发芽,极大地丰富了当地村民文化生活。重点支持以陶瓷制作技艺、铜器制作技艺、刺绣等为代表的传统技艺类生产性保护项目,将生产性保护与文化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树立典型,发挥其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实施传统工艺振兴,促进乡村经济发展。通过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指导传承人和民间手工艺人开发创新非遗产品,扶持部分工艺类、食品类产业,推荐申报项目新平傣族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华宁陶制作技艺、刺绣、彝族服饰和苗族服饰已列入省级非遗项目名录,彝族平绣、哈尼族服饰制作、蒙古族服饰等已列入市级非遗项目名录。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强传承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使民族传统手工艺赋能乡村振兴成为非遗传承保护工作重心。

推动民族特色文化传承发展,促进民族团结。通过挖掘当地乡村非遗资源禀赋,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项目融入老百姓的当代生活,传承发展农耕文明,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助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一是通过实施“百千万文化工程”,实现了全市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全覆盖,成为全市创建工作重要阵地。通过上下联动的方式,将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延伸至基层,帮助广大干部及少数民族群众了解和掌握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不断增强群众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玉溪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系列微视频》通过各类网络、手机、移动电视、数字电视等新媒介进行推广宣传,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推广资源。三是非遗项目活态传承成效显著。设立了13个非遗传习基地,面向中小学生常态化组织开展研学活动,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传承“非遗”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为乡村文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非遗+”模式,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大力推动非遗进景区、进市场、进校园、进社区,不断创新非遗宣传路径,以接地气的方式让更多人知道和了解玉溪非遗,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一是申报省级“非遗工坊”。支持各县(市、区)设立一批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工坊,提升传统工艺创新力,成为带动乡村地区群众就近、灵活就业的有效载体,传承弘扬玉溪市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平台,是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抓手。二是启动《2022年非遗资源全民艺术普系列视频项目—玉溪手艺》微视频拍摄,选取玉溪较有特色的陶瓷制作、铜器制作、银器制作、刺绣、木雕、石雕、剪纸、竹编、面塑、泥塑等十大手工技艺门类,以最有代表性传承人、工艺大师为切入点,充分展现玉溪精湛的传统手工技艺。三是开展传统歌舞乐培训。立足玉溪市传统音乐、舞蹈的非遗资源,举办民族歌舞培训班,使优秀的民族歌舞乐得到传承和发扬。用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在推进乡村文化队伍建设中,繁荣乡村文化事业,不断丰富、提高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和文化自信,增强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