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施甸县抓实“九进”实现“九变”

来源:保山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发布时间: 2022-12-15 17:29:41       【字体:大    中  

近年来,保山市施甸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九进”活动,推动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现“九个改变”,共同绘就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施甸新画卷。

进机关,示范单位由“少”变“多”。施甸县61个县直机关单位主动发挥“头雁”作用,走好创建工作“第一方阵”,带动乡(镇)、村(社区)、学校、宗教活动场所、警营、企业、医院、景区、家庭积极参与创建,全域创建格局已形成,被命名为省、市、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47个、教育基地4个、示范户560户,创建成效更加显著。

进乡镇,乡村面貌由“萧”变“兴”。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基层党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工作结合起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县90个贫困村、21591户91170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年保持增长,乡村发展更加兴旺。

进社区,各族群众由“散”变“聚”。在139个村(社区)、34个易地搬迁安置点搭建“民族事务服务中心”“民族之家”等服务平台,深入开展“新服务、新风尚、新生活”活动,将创建工作融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推动各族群众平等参与基层群众自治,构建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全方位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各族群众全面交往、广泛交流、深度交融。

进企业,发展活力由“弱”变“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引导各类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充分吸纳各族群众就业,11家企业被命名为省、市、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积极推动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等纾困政策直达企业,发展活力充分迸发,地方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进学校,创建活动由“浅”变“深”。开展“五旗五徽五认同”主题教育,用好“四堂课”讲好“四个共同”,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根植于学生学习成长的各个阶段,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走深走实、入脑入心。依托班会、团(队)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等,积极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外活动,各族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进宗教,场所管理由“管”变“治”。以“五进”宗教活动场所为抓手,引导宗教界人士与信教群众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宗教中国化方向,知法守法,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宗教活动场所人员、财务、资产、治安、消防、文物保护、卫生防疫等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谐寺观教堂创建取得实效,宗教场所管理更加规范。

进警营,治理模式由“旧”变“新”。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人民安全感、执法满意度持续上升,先后荣获“中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县”等称号,治理模式更加新颖。

进医院,服务水平由“低”变“高”。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健康施甸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共享,组织专家深入民族地区开展免费义诊等活动,医疗卫生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11个医院被命名为市、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医院”,医疗服务水平更加优质。

进景区,社会氛围由“淡”变“浓”。以文旅融合为抓手,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景区景点发展规划,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导游及解说员培训、景点解说词,积极组织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地方历史文化专题展览等“进景区”活动,展示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成果,全方位、立体化讲好施甸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