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示范引路打造边境小康村

来源:云南日报       2022-05-30 10:59:00       【字体: 大    中  

河口镇八条半村别具一格的建筑

秀美边关绽放国门风采

与越南老街省隔河相望,滇越铁路穿寨而过,明黄色法式建筑整齐排列……第一次走进河口瑶族自治县河口镇城郊村委会八条半村,人们都会被这里独特的边陲风情所吸引。“现在公路通了、路灯亮了、村庄美了,连城里的游客都跑来了。”村民邓观亮高兴地说,如今寨子里汉、傣、壮、苗4个民族群众齐心谋发展,不断提升小康成色。

八条半村严格围绕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境稳、党建强的6项18条指标要求,统筹考虑土地利用、环境整治、文旅融合、生态保护等要素,聚焦自身特点,采取“景区带村”模式,以打造百年滇越米轨文化为主线,大力发展边关风情游、红色文化游、民族风情游、养生休闲游、农耕体验游等特色旅游产业,精心培育文旅融合发展特色业态,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沿边幸福小康村。

八条半村的变化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边境小康村建设中先行先试,示范带动的缩影。去年以来,八条半村和绿春县半坡乡二甫新村、金平县金水河镇金水河村、河口县瑶山乡五道河村一起被列为边境小康示范村项目,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红河州以一村一方案、一村一示范推进示范村建设,确保示范村在党建引领、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生态宜居等方面作出示范。

“在认真总结现有4个边境小康示范村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坚持典型引路法,以点带面、突出特色、示范引领,着力在基础设施、做强产业、做美村庄、强边固防、提升公民素质等方面下功夫求实效。”红河州民族宗教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红河州将充分挖掘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广泛激发和调动各族群众共建美好精神家园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边境小康村建设有特色、上水平。

下一步,红河州将立足巩固脱贫成果,把乡村振兴同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一体落实,切实解决边境地区发展短板,着眼边境村率先振兴、全面振兴,打造好乡村振兴典型、建设好现代化边境小康村,推动产业可持续、服务更便利、环境更优美、治理更有效,农民富裕富足、边境稳定稳固。

河口县瑶山乡五道河小组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健全机制筑牢守边基石

中越边境,南列河畔,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金水河镇金水河村委会隔界村与越南隔河相望。沿边境线一路向前,家家户户洋房林立,鲜红的国旗迎风招展。

巡边间隙,隔界村党总支书记普玉忠正和村民们围坐一堂,就村庄规划、边境小康村建设等议题进行商讨。“夯实基础设施统一村庄风貌”、“开凿河渠饮水入村形成景观”、“盘活闲置土地发展芒果、柠檬等特色产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富裕、美丽、和谐、安定的边关图景跃然眼前。

这样的火热场景,正在红河州848公里边境线上不断铺开。

边境兴则边疆稳,边民富则边防固。沿边境线一路走来,从道路到房屋、从产业到环境,无一不彰显着红河州540个边境自然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做到边民住房条件有新改善、饮水、用电有保障,通行更通畅,村庄实现美化、亮化的基础上,红河州围绕强边固防“五个一”工作机制,积极组织边民参加军警民联防联勤联动,鼓励各族群众组建强边固防突击队,做到一村一堡垒、一户一哨所、一人一哨兵,不断筑牢边境第一道防线。

同时,继续实施强边固防“四位一体”建设项目,突出抓好抵边村组党组织建设,做实国门“大党(工)委”,继续开展“云岭先锋”系列创建活动,健全完善“五户联防”、“十户联防”邻里守望模式,抓实“强边固防示范村”和“云岭红旗党支部”创建工作,全面深化“国门党建”,细化网格化管理。

金平县马鞍底乡东、南、西三面皆与越南接壤,国境线长达156公里。为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当地以阵地建到边、力量抵到边、防线布到边、家园美到边、产业立到边为主题开展边境小康村规划建设,注入新鲜的守边力量,筑牢“聚人心固边疆”的前沿阵地。

“通过把资源集中到边境一线,我们在完善疫情防控立体防线的同时,有力夯实边寨发展基础,积极引导边民抵边创业就业,促进边民幸福生活再上新台阶,让幸福的人民更幸福。”马鞍底乡党委书记赵平智说,下一步,将以党建为引领,落实好包保任务,深化党政军警民合力治边机制,以边境小康村建设为载体扎实推进强边固防。

目前,红河州正围绕“经济发展现代化、社会事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边境防控现代化和思想观念现代化”的目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着力改善边境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强边固防基础,把边境地区建设成为守土固边的堡垒,筑起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钢铁长城。

村民在家门口的水果加工厂就业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