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紧紧围绕“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要求,以“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为目标,以“六个现代化”为导向,以“文山之干”的革命性举措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统筹整合项目资金8亿多元投入42个边境村建设。
一是突出“红”与“绿”,打造党建强、环境美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坚持“书记抓、抓书记”,把小康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组建由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向42个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126名,推动县、乡、村各级党组织书记把小康村建设紧紧抓在手上、紧盯不放。
坚持党建引领,实施“红旗飘飘”工程,建好“边疆党建长廊”,深化“国门党建”,群众自发用石头堆砌出国旗、党旗、“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图案,成为网红打卡点;边民的国家、国土、国民、国门意识不断增强。
坚持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富宁县、麻栗坡县成功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马关县成为省级示范县,有13个抵边乡镇、42个村成为州级示范乡镇、示范村。
坚持把绿色生态理念融入小康村建设,把乡愁美景、民族特色、边境风情与现代化充分融合起来。大力推进绿美乡村建设,开展“一人十树”“一村万树”行动。大力推进五级书记带头扫地,实现从最开始的“发动不起来”到现在的“停不下来”的华丽转变。
二是突出“美”与“富”,打造产业兴、生活好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坚持“绿就是美、美就是富”理念,实行“村庄景区化”建设,42个边境村全部按3A级以上景区打造,使村庄变景区。
扭住产业、就业两个关键,利用八角、茶叶、水果等特色产业资源,打造“一县一业”示范县、“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特色产业基地,带动群众增收致富。麻栗坡县扶持发展龙头企业23家,培育打造“一县一业”魔芋种植基地8000余亩、一体化生产线3条,产值7000万元。
因地制宜发展茶叶、咖啡、坚果、中草药等特色农业,投入3200余万元实施村集体经济项目17个。马关县聚焦“绿色食品牌”产业,推进以砂仁为主的“一县一业”中药材种植41万亩,带动13个乡镇5.2万户21.1万人增收致富。富宁县将八角产业列入“一县一业”进行培育,发动群众发展热果、食用菌、中药材等种植业,推动群众持续增收。
三是突出“新”与“特”,打造基础牢、边疆稳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紧扣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6类19项指标,印发《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指导手册》,以直观的图文形式对建设内容、建设标准进行规范,对标排查718个自然村的建设短板,制定“一村一方案”,不断改善边境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坚持以强边固防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边防”和“五级段长制”责任。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推行“五户联防”“十户联防”邻里守望模式,将39.4万群众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41.6万名干部群众值守在边境一线,成功创建14个强边固防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