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0288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发布时间: 2022-08-12 16:22:00       【字体:大    中  

云民宗函〔2022〕55号

周昌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云南省独有少数民族文化品牌的提案》(第0288号提案)交由省民族宗教委办理,综合协办单位的意见建议,现答复如下:

一、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要积极加以支持和发展。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将繁荣发展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进。

(一)建立民族文化法规保障体系

为打造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品牌,扎实开展文化传承保护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是加强法治保障。先后施行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21—2025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部分州(市)、县(市、区)也分别从医药、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制定了地方性法规。二是加强政策指导。省级层面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云南省省级设计下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云南省文化精品工程五年行动计划》等综合、单项和相关性文件。近期,省民族宗教委已印发《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实施“枝繁干壮”三年行动计划》,继续系统全面地对开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打造各民族共建共享的中华文化活动品牌等进行了总体规划和项目明确。

(二)形成以民族文化项目为载体的传承保护机制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作为云南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内容。自2019年起,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工程和精品工程连续4年被省政府列为10件惠民实事。工程实施12年来,共扶持项目2425个,其中,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1877个,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项目299个,民族文化“项目精品”102个,民族文化“百名人才”培养项目100人。实施范围覆盖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25个世居少数民族,涵盖语言文字、文物古籍、音乐、舞蹈、戏曲、工艺美术、手工技艺、服饰、节庆、仪式、体育、医药、建筑等众多文化领域。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民族特色鲜明,截至2021年5月,云南有105项国家级项目、541项省级非遗项目、3015项州(市)级非遗项目、7766项县(市、区)级非遗项目。“十三五”期间,创建102所云南省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建设了30个特色乡镇、780个特色村寨,其中247个特色村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村寨”。建立由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专家组成的乡村建筑风貌提升专家指导组,印发了《云南省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工作实施方案》,不断挖掘少数民族建筑特点,指导建筑营造技艺项目申报,加强乡村建筑风貌提升指导。

(三)加强民族文化推广交流及场馆建设

广泛开展和扶持各级各类的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截至目前,云南已举办11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组织参加了6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组织举办了16届新剧目展演、12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6届民族赛装文化节。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累计形成770多个优秀作品,培养和锻炼了大批民族艺术人才,成为代表云南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一块“金字招牌”。开展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整理,花腰傣服饰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个独有民族的服饰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个独有少数民族服饰完成地方标准研制,依据标准编著《滇之锦绣——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服饰考析》。支持云南省艺术学院举办的《塑造人民形象·描绘七彩云南》的主题美术展以及与省美术馆合作举办的《边疆人民心向党》等主题画展,都在社会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及广泛好评。2022年省文联牵头组织“描绘时代强音——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一族一新歌”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云南新创舞蹈作品集活动。于1995年建成开放的云南民族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展区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也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民族类博物馆。按照省委部署,在云南民族博物馆内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宫,该项目已基本完成主体建筑的建设,建成后的文化宫将开展国际、国内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展示和研究,也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基地。

(四)加大民族文化资金扶持保障力度

自2010年起,云南省级财政设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专项经费,启动并实施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工程。2011年设立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专项经费,启动实施了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也都设立了相应专项资金,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以怒江为例,2016年至今,共安排民族文化项目扶持经费1800多万元,范围覆盖普米族、怒族、傈僳族、独龙族、景颇族等民族的语言、节日、歌舞、古籍、技艺等多种文化类型,通过图书出版、技艺培训、博物馆建设、民族文化“六进”等方式,推动了各民族文化全区域覆盖与重点辐射,有力地推动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五)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民族歌舞与旅游、科技、产业等之间的融合发展,与宋城演艺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打造大型歌舞《丽江千古情》,与万达集团合作打造舞台剧《傣秀》,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云南映象》《丽水金沙》《勐巴瓣纳西》以及《印象·丽江》《梦幻腾冲》《吴哥的微笑》等优秀新产品,产品数量质量排名全国前10名。以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利用为基础,以创新创意为原动力,在不断加大民族民间工艺传承保护及开发方面也成效显著。目前,全省构建以“金、木、土、布、石”五位一体的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发展体系,年销售额已超过80亿元,全省生产销售企业发展到7000多家。重视发挥云南民族文化特色优势发展好特色旅游,重点打造了一批民族文化旅游园区、世界遗产旅游区、民族文化节庆精品、民族民间文化工艺品加工区、民族餐饮文化品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进一步增强了云南旅游文化的吸引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针对我省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我们将继续探索实施更行之有效、更井然有序、更扎实有力的工作措施,既要加大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力度,又要紧跟时代步伐,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以调研为基础,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

充分发挥资源普查调研作为文化传承保护基础性工作的作用。在普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梳理,根据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文化的历史文化价值、濒危情况进行分类分级保护,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展生产性保护,进行扶持推介,努力形成民族特色文化产业。

(二)以政策为导向,推动民族文化的全民参与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为民族文化保护重要保障的作用。一是加强规划布局,将民族文化保护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城市化进程中更加注重文化内涵建设。二是增强民族文化开发者的保护意识,防止简单化、庸俗化现象;增强当地群众对保护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实现良性循环。三是鼓励支持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在符合规定的条件下,主动参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设立传习馆、展览馆,向各级文化保护机构捐资、捐物。

(三)以人才为根本,推动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人才作为民族文化发展生命线的作用。以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和“文化精品工程”为抓手,以点带面,进一步加大民族文化名家资助扶持和宣传推介力度。着力建设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实力强大的人才队伍,为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全方位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四)以创意为内核,推动民族文化创新性发展

充分利用云南民族文化丰富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传承保护与创新。指导民族地区精心提炼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核心竞争力和特色,培育创意元素、品牌元素和市场元素,推动民族特色文化与新技术、新业态、新媒体有机融合,紧跟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发展步伐,使少数民族文化真正能深入民间、深入群众,深入市场、产生价值。

您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委已认真研究。“十四五”期间,我委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扶持力度,深入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加大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保护和传承弘扬;大力培养乡土民族文化能人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建设一批优秀传统手工艺传承基地;着力推动民族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发展,把弘扬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融入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综合运用新媒体等多种媒介,加大对民族文化魅力的宣传展示,增强我省少数民族文化的知晓度和吸引力。

再次感谢您对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关心与关注!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2022年6月7日

(联系人及电话:于传臣)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