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卡河畔到拉祜山寨,边境村寨的孩子上学不再是一种渴望,学有所教点亮了每个孩子的生命之光;从靠天吃饭到沃土良田,温饱不再是拉祜群众的奢望,丰衣足食才是幸福的模样;从边境一线到城镇近郊,不再忍受病痛的折磨,病有所医让每个村民健康平安;从险峻高山到湿热河谷,“泥泞狭窄”的代名词将成为绿春交通的历史,一批在建的高速路、二级路让希望直达远方……
迎着灿烂的阳光,记者一行走访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拉祜寨和半坡乡二甫新村。从村民那一张张写满笑容与幸福的脸上,不难体会到边境群众对强边固边、兴边富民、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等政策的拥护和对祖国的热爱,同时也折射出了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2021年以来,绿春县坚持以“党建引领、六村同创”为抓手,高度整合相关行业部门资源,全面落实落细“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加快推进“基层党建、产业振兴、平安和谐、民族团结进步、文明新风、生态宜居”高度融合、一体设计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将沿边村寨打造成为边境小康的典型、国门形象的窗口和守土固边的堡垒,积极推动各族群众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努力引导各族群众树牢“三个离不开”思想,共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边境一线艳丽绽放。
聚焦基础设施弱项,加快补齐发展短板
在拉祜寨这个典型的“直过民族”聚集村寨,家家砖混小洋楼,先后实施完成了人畜饮水沟渠、引水管道、村民活动室、广场、卫生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依托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项目,主题广场、水景观等一批项目已见雏形。
走在二甫新村,绘有葫芦的拉祜族民房和三角花边的哈尼族民房整齐分立两旁,旅游休闲步行道、休闲娱乐亭、停车场等设施应有尽有,一面面五星红旗在屋顶迎风飘扬,每家门前三三两两停放着摩托车或小轿车。“在党的各项政策的帮扶下,现在村里的条件越来越好了,回到十年前,这么好的生活想都不敢想。”村民王四明兴奋地说道。
聚焦产业发展支撑,培育乡村特色产业
按照“项目带动、长短结合、务实脱贫、全面小康”的工作思路,在拉祜寨,工作队员与技术人员手把手教、肩并肩干,“保姆式”带领群众发展产业。目前,遍布村庄周围的黑木耳、有机茶、小米辣、花椒、土豆等各种速生农副产品,成为拉祜寨发展的重点产业。2021年11月,通过“党组织+合作社”的方式,建成了初具规模的村集体专业合作社——拉祜寨土鸡养殖场,主要以林下散养为主,养鸡场按照“所获得盈利26%作为拉祜寨村民小组集体经济收入,14%为养殖户管理费用,40%用于拉祜寨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支配分红,20%用于大头村委会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方式实行村集体经济分配。目前,通过县级融媒体等新媒体渠道进行售卖宣传,第一批“拉祜鸡”自出栏以来已售出1000余只。“党的政策好,在村里建了养鸡场,作为管理员,我们家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周末还可以抽空接送小娃娃读书,农忙时夫妻两个还可以轮换着到地里抓生产。”养鸡场管理员白普黑满脸高兴地说道。
在二甫新村,哈尼人家里都堆放着一摞摞鼓凳,这是二甫新村的一大传统产业。据了解,全村编制鼓凳的农户达80%以上,一般情况下,每户每年可编制1000余个,大户每年可编制2000个左右,按照不同尺寸,市场均价在每只50元—120元,全村年可实现经济收入210万元以上,人均增收9000元以上,以鼓凳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二甫村基本实现了“户户有产业”的目标。二甫新村地处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区内资源丰富,除了橡胶、砂仁、鼓凳、胡椒等传统产业,还有大自然的馈赠:大红菌、草珊瑚、天然蜂蜜、竹笋等。目前,村里已经引进了一家电商公司和一家快递公司,实现了农民“足不出户就业创业”的目标,这些山货也走出了大山,甚至有些远销国外。
聚焦生态文明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说千来了说万来,打开葫芦人类来。”葫芦作为拉祜族的图腾物,拉祜语称“朋雅佩雅”,意为葫芦的儿女。走进拉祜寨,感恩主题广场上栩栩如生的葫芦雕像格外耀眼,家家户户阳台上搭建的葫芦架子,一株株葫芦苗正顺着铁丝向上攀爬,葫芦挂满屋顶的美丽乡村画卷即将实现。目前,拉祜寨有10名初中生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其余的小学生、幼儿分别在大头小学和大头幼儿园就读,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思想文化方面也逐渐得到了提升。“村子建设得越来越漂亮,生活也越来越好,我儿子已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还要让孙女好好读书,长大后走出拉祜寨。”村民王先山憧憬道。
二甫新村位于黄连山最南端,李仙江和小黑江从山脚下流过,两江交汇处就是中国、越南交界的地方,素有“一脚踏两江、一眼望三国”之美誉,特殊的地理环境,常有蔚为壮观的云海,时常形成一道从异国他乡冉冉升起的奇特亮丽的“日出景观”。近年来,二甫新村围绕“森林—山寨—云海”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路,积极打造“二甫云海”这张旅游名片,在进村道路边上形状各异的防护栏代表着哈尼族和拉祜族群众团结互爱的友谊长青;每走过一段路程就有一个休闲亭,这是拉祜族和哈尼族群众饭后闲聊的最佳选择;在集贸市场,拉祜族和哈尼族群众相互购赠日用品,呈现出一片团结友爱的场景。
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党建引领促边疆稳定
为了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绿春县委县政府把抵边村寨作为全县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和强边固防工作的突破口,作为县委书记一把手工程来抓,探索实践“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综合治理+民族团结”的党建引领工作模式,以“党建引领、支部进村、先锋上阵、合力攻坚”为重要抓手,组建了临时党支部和村党支部,选优配强班子,通过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创新机制、增强活力等举措扎实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工作,让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边境一线生根发芽。实行县级领导包保乡镇、乡镇干部包保村、村组干部包保网格组、网格组党员干部包保户的“四级包保、十户联动”网格化管理,将基层党建责任纵向延伸至每个村、组、户,驻点干部投身沿边(抵边)村寨“敲门行动”落实“十问清单”2902人,参与管边护边任务673人。累计400余名机关干部组成48支队伍到沿边(抵边)村开展强边固防和疫情防控工作,联动强边固防突击队、党员先锋护村队、驻村辅警、卡点值守人员、网格长、志愿者等开展日查夜巡及卡点值勤,确保过往人车无一漏网。依托“一寨两支部”“五级段长扛责任”“十户联防”“网格护边”等做法,采取“多时N巡”方式,坚定决心守住前沿阵地,锤炼党性、履职尽责,构筑起“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严密防控体系,在边境一线筑起坚实的“红色屏障”。
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工程是一项重大而光荣的政治任务,是一项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对此,绿春县民宗局局长李晓懿表示,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将认真总结已有经验,全力以赴加快边境小康村建设,积极探索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不断书写强边固防新篇章。(邱自松 陈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