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夹寒箐镇么龙村委会辖11个自然村,共829户3502人,主要以苗族为主,全部为少数民族。
随着么龙村现代化边境幸福村项目实施,么龙村积极探索“党建+”模式,聚焦党建引领、基础改善、产业发展、环境提升、村级增收、乡风文明等重点工作和惠民实事,在党建引领与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有机融合中逐步夯实党建基础、靓化村容村貌,生态优、环境美、产业旺、百姓富的美丽幸福村目标正在实现。
巧用“党建+环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呈现新面貌
一是“1+N”农村污水有效治理。采取党组织牵头,村民主导、开展农村污水治理“1+N”建设模式,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探索粪污集中和分散治理,以“管引+化粪池+净化池+二次利用”的方式,有效实现雨污分流、粪污还田还地,达到了较好的治理效果。即:对生活污水通过“三格式”化粪池处理后还田还地,对牲畜粪污采取就地建化粪池处理或集中收集、集中处理还田还地。对相对集中的农户,采取主管道收集污水,对已有化粪池的农户直接接入,对没有化粪池的农户,先建设收集池或化粪池,将污水统一收集后接入管道并引向主管道,在主管道50米之间设置一个检查井,最后集中收集到12立方米(30户左右)三格式污水处理池中,经过净化后,排出还田还地;对相对分散的农户,结合实际,提供水泥、石料等物资,指导其单独建设1—2立方米三格式污水处理池净化后还田还地。目前有炭底、下漫瓦、石头寨、芹菜塘新村、龙山边、么龙一、二、三组8个村组农村污水得到有效治理。二是“党员+N”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建立“党员+N”网格治理责任体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领头羊”作用,带领群众积极探索产业发展、严格落实强边固防“十户联防”、整治人居环境、开展绿美乡村建设。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议事决策机制,接受群众监督。通过制定完善村规民约、“门前三包”等制度,实施“最美庭院”评比,干部群众自觉整治人居环境,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各村组实行“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文化”五化工程,村容村貌逐渐好起来、美起来、靓起来。今年来,带动群众投工投劳超1300余人次,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10余次,拆除老旧废弃房屋6处,清理各类垃圾累计12吨。
巧用“党建+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一是组织推动,引进发展“云岭水果笋”产业。村党支部和省国资委乡村振兴工作队对云岭水果笋产业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在保证市场前景、生长环境、技术支持和售后保障等各方面的前提下,立足云岭水果笋、甜脆笋种植的市场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和生态优势,引导竹产业发展,探路绿色致富。采取“公司+村社+农户”的模式,由农户负责种植,村社负责日常管理和收购组织,云南珍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目前,已完成第一期示范基地120亩“云岭水果”种植,第二年度开始产生收益,收益可持续20年,每年预计为群众增加就近务工500人次,带动种植农户增收超60万元。二是党员带动,探索发展林下经济。为了能找到一条带动群众增收的好路子,村党委书记多次组织党员干部去调研、考察和学习,通过实地考察,全面研究,最终将林下经济作物定位在喜热怕晒的中草药作物砂仁身上。为了能在群众中推广发展,村“两委”成员、党员干部首先带头进行示范种植,用实实在在套种成效和收益让群众坚定了发展林下经济作物砂仁种植的信心和决心。目前,么龙村砂仁种植面积超1450亩,挂果面积925亩,亩产量130余公斤,每年产值超百万。
活用“党建+乡风文明”,村村寨寨展现新面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始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力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是注重党员带头转变观念破除陈规陋习。强化党员政治思想教育,切实发挥党员干部在村规民约建设和执行、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等具体行动上的带头引领作用,督促党员干部带头严格遵守村规民约,带头破除陈规陋习、尊老爱幼、建设最美家庭,用自身行动说话,影响农民群众文明节俭、健康生活。二是积极开展各类模范评比树标杆示范。深入开展 “美丽庭院”“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媳妇”等评比活动,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带动群众主动整理装扮庭院、尊老爱幼、清理巷道。今年来,开展“美丽庭院”评比6期,党员带头打造了25个美丽庭院;开展“好公婆”“好媳妇”活动3期。三是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促团结进步。切实发挥活动场所民主议事、党员活动、文体娱乐“一室多用”的功能作用,开展积极健康向上和情趣高尚的各类文体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在树立文明新风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积极举办“花山节”“花饭节”“拳击”比赛等活动,激励支持各民族开展积极健康向上的民俗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深入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1年么龙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