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市以“四有”保护传统村落 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居全省第一

来源:腾冲市民宗局       发布时间: 2023-04-20 18:06:37       【字体:大    中  

腾冲市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摆在重要位置,遵循科学规划、整体保护、传承发展、注重民生、稳步推进、重在管理的方针,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截至2023年3月,腾冲市共有97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入选数量居全省第一;以整体保护为基础,划定21个传统村落为重点片区进行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入选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

一是建机制,让管理“有规可循”。坚持从建章立制入手,分级分类研究出台各项规章制度,使保护传统村落有章可依、有规可循。完善《腾冲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明确有关部门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完善《腾冲市传统村落保护实施办法(暂行)》,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和活化利用提供法律支撑;编制完成《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市域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规划》,整体推进集中连片保护示范工作;建立乡村传统建筑民居风貌和内部结构定期巡查机制,编制执行《腾冲市乡村风貌建设导则》;在和顺古镇出台《腾冲市和顺古镇民宿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对传统民居的日常监管;委托第三方技术团队打包将传统村落全部申报创建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馆,截至2023年3月,已完成48个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馆申报审查工作。

二是强保护,让乡愁“有处可寻”。为留住根脉、记住乡愁,组织专班全力挖掘资源、留住乡愁、发展产业、提升效益。深度挖掘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加强对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故事及文艺歌舞、节庆饮食等习俗的收集整理,拍摄百集微纪录片《传统村落里的腾冲故事》,进一步展示腾冲传统村落资源优势和文化魅力。加大非遗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探索“经费补助+生产发展”的保护模式,促使非遗保护后劲有力,持续发展。以非遗为文化内涵的重要节庆活动成为非遗资源保护、展示和利用的有效载体,形成皮影靠子、刺绣、玉雕、竹藤编日用品、农民画等一批品牌化的非遗产品。目前,腾冲市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6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传承人3人,省级项目5项、传承人15人,市级项目40项、传承人75人,县级项目85项、传承人134人,保护名录总数居全省前列。

三是重统筹,让美丽“有颜有质”。坚持以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和乡村绿化美化行动为载体,积极打造健康美丽乡村,扮靓传统村落“颜质”。统筹考虑农村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城市同步推进,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无缝对接。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建11.8万余座、村组公路建设1300余公里,建成农村生活垃圾中转站5座、垃圾处理设施55座、生活垃圾综合处置发电厂1个、镇区污水处理厂(站)16座、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84座,实现农村道路硬化、垃圾处理全覆盖,卫生户厕覆盖率达98.2%,获评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深入推进绿美专项行动,省级森林乡村达85个,居全省第一。

四是促利用,让乡村“有景可游”。为进一步促进传统村落盘活增值,因村施策搞规划,让“乡愁”成功转化为致富动力。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巩固原有传统农业产业基础,植入主题产业业态,鼓励引导发展农业观光,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村落乡村文化旅游之路,形成了以腾越玉璧村、曲石江苴社区、界头新庄社区等12个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型”传统村落;马站和睦村、固东江东银杏村、中和民振村等12个为代表的“自然生态型传统村落”;以荷花坝派村、滇滩水城村、新华坝角村等17个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型”传统村落;以西源油灯庄、荷花池村、清水大寨村等56个为代表的“传统风貌型”村落。目前,32个传统村落创建为乡村振兴示范点,21个传统村落创建为A级景区。截至2022年末,全市共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465个,直接或间接从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人数达3万余人。2022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787.6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2.93亿元。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