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玉溪市持续打好民族文化“土特产”牌,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凝聚精神动力,促进乡村发展。通海县兴蒙乡加大文化产业培育,建设“文创休闲康养小镇”“喀啅百花巷”,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使群众看到了发展机遇,建设发展家乡的精神动力得到增强。
二是开展道德教化,促进乡风文明。新平县古城街道彝族村寨啊波左小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场、“二十四孝”文化走廊、诗词楹联文壁坊、“八德”浮雕文化墙、彝族烟盒舞广场、彝族十月太阳历浮雕等内涵丰富的文化景区。该小组组织道德宣讲团开展文明讲堂,组织新时代“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传承优秀文化,推进移风易俗,先后获得“云南省文明村”“玉溪市文明示范村”“玉溪市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践基地”等荣誉。
三是增进情感交流,促进民族团结。近年来,玉溪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支持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彝族“火把节”、哈尼族“十月年”、傣族“赶花街”、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等民族节庆,以及“沐浴节”“芒果节”“汤锅节”“音乐节”等民族地区的特色旅游文化节活动,成为各地区、各民族群众交流、联欢的“大舞台”。通过民族文化牵线搭桥,促进了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中促进了民族团结。
四是协调乡邻关系,促进社会治理。在红河、墨江、元江三县交界的黑树林地区,三县数十年来持续开展综合治理,取得了突出成效。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发挥民族文化的“黏合”作用,在“三月会”等民族节庆以及群众赶集的日子,邀请各村各寨乡贤、德高望重的长辈联谊座谈,建立互访机制,大家同坐一条凳、同喝连心酒,对存在的分歧,从民族传统文化的“老理”出发,从同宗同族的亲情入手,积极配合基层组织和相关部门解决矛盾问题,共同维护民族团结、乡里和谐。
五是提供特色资源,形成发展优势。玉溪市民族乡村依托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乘着乡村旅游迅猛发展的势头和特色村寨建设热潮,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一大批以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为核心,以乡村特色农业、特色民居及农家乐为补充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有效带动群众收入增长。江川区挖掘彝绣文化资源,在九溪、安化两个彝族聚集乡(镇)分别建立绣娘基地和刺绣传习馆,支持玉溪绣尖顶商贸有限公司牵头,形成了“公司+基地+绣娘”的彝绣产业链条、“线上销售+线下体验+商业合作”的销售模式,探索出民族文化产品开发的新路子,打造出“小龙茵”系列刺绣产品,把彝绣从单一的少数民族用品拓展到成人服装、家居饰品、手工艺品等领域,形成了经济效益,公司年经营产值超100万元,受益绣娘超过10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