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四化”同步推进脱贫人口就业促增收

来源:楚雄州民宗委       发布时间: 2023-09-11 18:29:31       【字体:大    中  

楚雄州树立“三农”工作一切为农民增收的鲜明导向,聚焦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转移就业这个增收工作重点,坚持就业需求摸排精准化、就业技能提升工匠化、就地就近就业社区化、就业渠道供给便民化四化同步推进脱贫人口就业,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组织化程度。截至目前,全州组织化输出脱贫劳动力1.05万人,占比5.74%,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4.99个百分点;全州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工资性收入达8798元,同比增长28.6%。

转移就业落实精细化

精准摸排就业意愿。工资性收入是脱贫人口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楚雄州把脱贫人口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特别是全州688支驻村工作队、688名驻村第一书记、2011名驻村工作队员的作用,通过入户走访、电话联系、政府救助平台等方式,对辖区内未就业、返乡回流脱贫人口进行精准化摸排登记,逐一详细了解掌握家庭状况、就业意愿、文化程度、技能水平等基本情况,建立和完善未就业信息台账,每周动态管理,做到人员信息底数清、情况明。针对性开展岗位推送,扎实推进“百日行动”“春风行动”,采取“点对点”“一站式”等方式,提升脱贫劳动力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

精细挖掘就业潜力。落细落实脱贫人口增收三年行动计划,根据三年增收目标,家庭成员结构、增收工作需要,充分挖掘就业潜力、工资性收入增长潜力,完善“一户一方案”,制定就业帮扶措施,“一对一”全方位动员家庭成员外出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

就业技能提升工匠化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楚雄州把“楚雄工匠”品牌打造纳入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盘子”,实施“楚雄工匠”品牌培育、技能提升、就业总量倍增行动,着力把乡村工匠培育好,让他们成为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就业的骨干力量。紧扣优势特色产业,通过深化沪滇、闽滇文化合作交流,培育选树“楚雄彝绣”“姚安花卉工”“牟定腐乳制作工”等26个具有楚雄特色、辨识度高的乡村工匠品牌,引领品牌“出圈”。楚雄彝绣走进北京国际时装周、上海时装周、纽约时装周、米兰时装周,农村万千绣娘变身乡村工匠,吃文化饭、走致富路。“元谋种业工”享誉省内和全国各大城市;牟定县共和镇白塔村“白塔村铜器制作”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远近闻名的“铜匠村”。

创新乡村工匠“全链条”培养模式,全力“挖掘培养一批、传承发展一批、提升壮大一批”乡村工匠,用好东西协作资金、高校资源,开展乡村工匠人才培训、产品研发,出台乡土人才和“楚雄工匠”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乡村工匠给予表彰奖励。按照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统一管理模式,对“楚雄工匠”实行星级管理,对乡村工匠进行认定、培育,制作并颁发“楚雄工匠”技能人才品牌标识和认定证书,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热情,引领匠人“出彩”,全力打造全国“乡村工匠”示范州和云南“乡村工匠”重要支撑区。

就地就近就业社区化

整合资源建好社区,工人“拎包入住”。为破解企业用工难、劳动力组织难、群众就业难、务工稳定难、报酬稳定难、技术提高难“六难”问题,楚雄州以永仁为试点,树立产业基地在哪里,“幸福里”社区就建在哪里的理念,根据产业分布和用工需求,整合资源,建设查利么小学、永定镇老政府办公楼、猛虎养老院、云龙4个“幸福里”社区,配套卫生间、洗澡室、食堂等设施,宿舍内配有床单被褥、热水器等生活用品,提供产业工人培训、接送、送餐等服务,让产业工人“拎包入住”。

多措并举规范管理,产业工人“享受幸福”。“幸福里”社区产权属县国有平台公司所有,由国投公司与哲林、旺悦莓等农业龙头企业签订《用工合作协议》,国投公司委托永诚劳务服务有限公司为其提供劳务用工派遣。开展产业工人入职培训,产业工人就业技能、质量显著提高。建立合理薪酬制度,规范签订《劳务合同》,统一工资基准,建立工资增长机制,实行按时付薪制,半月结算一次工资,统一购买工伤保险,给产业工人服下“定心丸”。社区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为产业工人提供食宿、就医、接送、送餐等服务,服务更加暖心、贴心,也更加人性化。

党建引领做大蛋糕,产业工人产生“齐聚效应”。坚持党建引领,采取“党建+人才+产业”模式,成立莲池乡“幸福里”社区党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引领作用,不断强化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哲林芒果、莲池蓝莓基地分别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连片芒果基地、全省最大的连片有机质蓝莓基地。

就业渠道供给便民化

拓岗位。通过跨省联动、沪滇协作、重点领域、定点帮扶、产业集聚区、以工代赈等方式全面拓展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岗位。截至目前,省外务工3.48万人同比增长14.85%,省内县外转移就业4.88万人同比增长3.39%,全州30个以工代赈项目吸纳脱贫劳动力0.11万人,当地龙头企业吸纳脱贫劳动力1.01万人,产业园区吸纳脱贫劳动力1.48万人,重大项目实施企业吸纳脱贫劳动力0.28万人。

建平台。用好“省政府救助平台”为群众“找工作”“找培训”;依托“智慧人社”就业服务平台,广泛收集全日制、非全日制用工、临时性和阶段性用工等就业需求信息,多渠道发布求职、招聘、见习、培训等服务信息,推送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就业创业等政策解读;全面推进10个县(市)“零工市场”建设,打造临时用工“信息站”“集结站”“援助站”。

优服务。乡村振兴部门按月推送岗位信息,采取专机、专列、专车“一站式”点对点开展就业服务。常态化做好稳岗就业跟踪服务,及时掌握脱贫人口务工时间、就业分布、就业意向、岗位稳定性等信息,第一时间启动就业不稳劳动力帮扶,帮助其稳岗、转岗再就业。截至目前,全州脱贫劳动力有效务工时长135.05天,同比增长5.68%。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