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哈尼族民间刺绣价值,突出独特的民族特色和魅力,积极培育“绣娘”,大力发展哈尼刺绣、民族服饰、工艺品等民族文化特色产业,形成“小产业、大规模”“小企业、大集群”的发展模式,积极促进民间特色手工产业规模壮大。2022年,墨江县被评为普洱市“锦绣普洱”巾帼创业行动试点县、“锦绣普洱”巾帼创业行动大师工作室试点县。2023年上半年哈尼刺绣服装产业实现创收150余万元。
强化政策扶持,让哈尼刺绣“活起来”。一是强化扶持政策引导作用。引导特色手工企业申报乡村振兴项目、扶贫贷款贴息资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设置的项目,有目的、有侧重地对一些民族文化特色产业企业进行扶持。建立墨江雅咪哈尼刺绣专业合作社,打造哈尼刺绣从纺线、织布、染布、刺绣、成衣等制作过程的展示基地,发展订单,让哈尼刺绣走出大山、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二是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发挥创业担保贷款、贷免互补等政策支撑作用,为发展特色手工文化类企业和个人提供贷款,解决手工企业融资难问题。2023年县妇联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户、贷免扶补创业贷款9户,发放贷款资金358万元,解决“绣娘”等妇女创业融资难问题。三是强化骨干企业培育带动。建立“骨干企业+基地+合作社”的培育模式,精选一批特色突出、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骨干企业进行重点培育,鼓励实施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拓展上下游产业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链条。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哈尼手工旅游商品生产基地,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对一批民族文化企业进行改造升级,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合作社,鼓励有刺绣技能的人才把技能开发为财富,培育出以哈尼雅咪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刺绣合作社2个。四是强化奖励激励引领。建立健全特色手工企业和人才奖励机制,对在特色手工设计、研发、管理、营销等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强化人才培育,让哈尼刺绣“传下来”。一是借力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当好哈尼刺绣“守灯人”。积极向省级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3年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积极挖掘哈尼刺绣手工艺人,鼓励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申报评选。截至目前,共有哈尼刺绣省级非遗传承人1人、市级非遗传承人4人、县级非遗传承人17人。二是借力哈尼刺绣传承培训,提升绣娘队伍传承力量。积极整合政府培训项目和社会资源,定期开展刺绣等手工编织培训,着力培养知识型、艺术型、技能型“绣娘”群体,筛选一批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绣娘”创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2023年,共组织刺绣等手工编织培训1期,扶持创业项目2个。截至目前,共培育“绣娘”400余名。三是借力职业技能培训和中职教育,优化哈尼刺绣传承方式。将哈尼刺绣等非遗项目内容纳入职业技能培训范围,开展技能培训与水平评定,在职业学校增设刺绣、民族服装服饰等特色手工专业,逐步改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壮大哈尼刺绣传承人队伍。整合人社、妇联、文化旅游资源力量,对哈尼服饰行业从业者、农业劳动力和哈尼服饰企业务工者进行培训,打牢哈尼刺绣传承基础。
强化传承创新,让哈尼刺绣“强起来”。一是成立大师工作室,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哈尼刺绣传承创新。组织认定碧约阿依蔡凤英工作室为民族大师工作室,加大县内手工企业与大师工作室、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团队的合作交流,借力提升刺绣产品的设计水平。二是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联盟,促进产业融合,提高哈尼刺绣的产业价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绣娘”计划与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制造业相结合,大胆创新,研发文化品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产值高的特色手工产品,开展民族民间手工艺及材料研究,加快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与运用,不断提升产业价值。三是鼓励产品创新开发设计,不断优化生产方式,提高哈尼刺绣的市场竞争力。通过改良哈尼刺绣传统技术、集成高新技术等,提升哈尼刺绣的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提高特色手工产品的品质与生产效益,促进哈尼刺绣传统手艺的群体通过手艺增收。
强化平台搭建,让哈尼刺绣“走出去”。一是成立哈尼刺绣合作社,服务哈尼刺绣等手工业发展。成立墨江阿依阁刺绣服务专业合作社、墨江哈尼雅咪刺绣专业合作社,采取“抱团”发展模式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发展。建立“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吸纳周边零散的哈尼刺绣从业者,推动刺绣生产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二是搭建哈尼刺绣展示销售平台。以墨江国际双胞节、墨江县文化和农特产品展销活动等节庆活动为载体,充分展示哈尼刺绣文化魅力,为哈尼刺绣文创产品搭建展示和展销平台,拓宽哈尼刺绣等文创产品销路,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三是加快电商销售平台建设。打破地域销售壁垒、突破现有需求限制,深入挖掘市场需求,支持哈尼刺绣等手工商品向线上销售,通过“互联网+妇女手工”拓宽销售渠道,助力群众持续增收。2023年上半年,全县400名“绣娘”实现人均收入6000元,其中创收最高的为1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