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坚持把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作为兴边富民行动的具体抓手,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三好”嘱托结合起来,始终以“我们都是收信人”的感恩奋进姿态,团结带领边疆各民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奋力谱写现代化边境幸福村临沧市精彩篇章。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打造幸福强村。加强边疆党建长廊建设,推动组织强边和思想固边有机结合,在320个村民小组单独或联合组建成立规范化党支部280个,党员10人以上或群众200人以上的307个村民小组实现活动场所全覆盖,党的“神经末梢”延伸到边境最前沿。压紧压实市、县、乡、村四级书记工作责任,多措并举、上下联动推进农村宗教治理工作取得实效。深入实施“润土培根”工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义教规阐释、讲经讲道实践等各环节,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增进“五个认同”“三个意识”。深入实施“强边固防钢铁长城培训工程”,加强干部群众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防、边防政策教育,引领各族群众自觉“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广泛凝聚起强边固防的强大合力。
二是做实产业发展,打造幸福富村。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第一要务,充分发挥沿边村(社区)地域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大力引进龙头企业,以“一村一品”培育为抓手,全力推动“林、茶、果、糖、牛、菜、中药材、咖啡”高原特色产业以及蜜蜂、蚕桑等小而精、小而强、小而美的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培育乡村旅游、边民互市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引导农业产业由传统种养殖向加工、流通、服务等行业延伸,推动“三产”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产业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新格局。2022年,4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创建成为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万元以上。今年上半年,沿边行政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所在县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三是夯实基础设施,打造幸福美村。坚持硬件建设和软件基础同步夯实,加快推动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绿美临沧”三年行动计划,以村庄入口、文化广场、农户庭院为重点,通过植入绿化、融入文化、点缀亮化等方式,实现“软件”与“硬件”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绿美边境乡村。4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自然村通硬化路比率、5G网络覆盖率、远程教育覆盖率、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覆盖率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电网供电可靠率达标提质,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率较“十三五”大幅提升。
四是丰富文化载体,打造幸福新村。坚持“管脑子”与“管肚子”两手抓,“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持续深入实施“枝繁干壮”工程、“石榴红”工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基层活动,着力繁荣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切实把各族人民的情感联系、文化共性、心灵共鸣凝聚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临沧市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2个边境县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10个边境乡(镇)26个沿边行政村(社区)被命名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五是强化基层治理,打造幸福睦村。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体系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边疆治理体系,讲好“班洪抗英”“班老回归”等爱国主义故事,充分唤醒刻在各族群众血液中的爱国基因,把爱党爱国、遵纪守法,不参与跨境违法犯罪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坚持基层党组织体系网和社会治理体系网“两网”融合,健全完善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强边固防工作机制,创新实施“五级书记抓边防”和“五级段长制”责任,深入推进“人防、物防、技防”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润土培根”工程,积极引导宗教界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区域内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边疆稳、边防固的局面不断巩固。
六是筑牢钢铁长城,打造幸福稳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不断建好阵地、建强组织、建好队伍、发挥作用,深入实施“铸魂”工程,强化村组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深化拓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形成抓党建促进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乡村振兴、乡村治理、农村宗教治理的良好格局,凝聚全员安边固边兴边的强大动力,不断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铜墙铁壁。10个边境乡镇组建党政军警民联合指挥中心,建成25个抵边警务室、124个边境联防所,3个沿边行政村成功创建省级强边固防示范村,在全市各级各部门选派283名优秀党员、公职人员到边境担任联防所长,全面构建起“市县乡村组”五级强边固防的领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