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州“五抓五促”乡村旅游 打造美丽乡村

来源:西双版纳州民宗局       发布时间: 2023-11-02 18:38:12       【字体:大    中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发挥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主、市场运作、可持续发展”方针,以民族特色、传统村落、特色景观等比较优势突出的乡村为重点,打造了一批以景洪市勐罕镇为代表的乡村田园生活生态旅游品牌,达到了拉动消费、促进就业、增加收入的目的。2023年,在农业农村部举办的“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推介活动中西双版纳州“橄榄坝七彩休闲乡村游”被评为“夏季精品线路”及“精品景点”。

抓资源整合,促乡村旅游增效。一是示范带动。依托美丽乡村大比武、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等项目,突出民族特色村寨,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旅游拓面提质增效,更新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示范村,推进景洪市巴坡村、勐海县勐景来村和曼掌村、勐腊县曼龙勒村4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以及勐罕镇、勐海镇、勐仑镇等9个“省级旅游重点镇”18个“省级旅游名村”建设。通过旅游重点镇、重点村、名村等的典型引领,对周边乡镇、村寨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二是发挥优势。以各景点游客集散中心核心点,深入挖掘周边特色村寨旅游发展潜力,打造“一村一品一特色+民族风情体验+非遗文化体验+农耕体验”为主题的特色美丽乡村旅游线路,成功实现从“网红”村到“长红”村,将“流量”转变为“留量”,真正做到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住、体验好、带得走”。如勐仑镇城子村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为中心,积极发展村内民宿客栈、特色餐饮、特色手工作坊,建成民宿客栈13家、特色餐饮和手工艺品店18家,每年有超过2万名游客到城子村参观学习,全村年营收超过200万元。三是推动转型。以“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型为中心,引进先锋书店、青普文旅等知名企业,开发生态观光、农事体验、采摘品尝等农旅项目,推出“红色旅游”“养生休闲”“网红打卡”、亲子游玩等特色线路,提高游客参与度,促进农民增收。村民从过去不支持拆围墙,到现在主动拆墙透绿,当起“小老板”,开起小店铺,在家门口就能做生意。

抓乡村建设,促乡村旅游塑形。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把乡村旅游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进行有机衔接,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二是坚持提升村貌。按照“村村整治提升、片区统筹推进”的行动思路,建立起“一带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模式。围绕旅游小环线沿线村寨,开展整治提升工作,将“旧景”变“美景”,打造村村是花园、户户是示范的美丽乡村。三是坚持留住乡愁。把“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的傣族朴素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打造“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觅得到乡愁”的美丽乡村。景洪市曼远村2017年荣获全国十大最美乡村称号,是《向往的生活》节目拍摄地,现已成为年轻人喜爱的网红打卡点。

抓文旅融合,促乡村旅游铸魂。一是做深民族文化。进一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将傣锦、傣陶、贝叶经等制作,融入旅游产品中合理布局,让“老景区”焕发出“新活力”。二是做实红色文化。深入挖掘曼团联席会议遗址、渡澜沧江作战纪念碑等红色资源,依托西双版纳历史馆做红色旅游新“文章”,讲好历史故事,推进游客沉浸式、体验式参观,实现从“静态展馆”向“活态传承”转变,让游客来了留得住、有内容、提品位。三是做优公共文化。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融合,推出傣族“泼水节”、哈尼族“嘎汤帕”等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打造主客共享的文化盛宴,形成更有文化韵味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抓生态保护,促乡村旅游添绿。一是促进资源科学开发。利用西双版纳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促进休闲农业发展。依托农业文化遗产、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特色村寨,建设宜游宜养美丽村庄。二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实行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天然林碳汇项目2种类型补偿机制。经统计,亚洲象国家公园范围内现有公益林612.63万亩,每年兑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540.7万元。近年来,启动10万亩天然林碳汇项目,协同推进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三是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通过开展亚洲象为主的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受伤受困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印度野牛等极小种群物种保护、云南蓝果树野外回归、古茶树保护等工作,推进全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充分利用广播、新媒体、宣传单等多渠道不断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提高群众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积极性。

抓人才培养,促乡村旅游强基。一是充分发挥人才支撑作用。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广泛吸纳乡贤能人、创业青年、致富带头人等优秀人才到村任职,加强乡土工匠、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农村电商人才招引培养,鼓励各类人才“上山下乡”投身乡村旅游事业。二是培养致富能手。通过“万企兴万村”行动,吸引52家企业与村民形成利益联结,创新推进“公司+农户”运营模式,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发展多种旅游业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养致富带头人,实现企业与农民增收双赢。三是培养新型农民。坚持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2023年以来,共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期,培训620余人次,培育发展新型农民530人,为发展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筑牢人才基础。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