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六个着力”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

来源:普洱市民宗委       发布时间: 2023-11-15 18:18:57       【字体:大    中  

近年来,普洱市“六个着力”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着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是着力推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工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加强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建设,推动民族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近三年来,实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程项目48个,投入资金671万元。全市建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747项,代表性传承人1250人,民族文化传承基地54个;历史文化名镇2个;国家级文物建筑单位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个;非遗工坊29家、非遗客厅2个。

二是着力弘扬中华节庆文化。充分利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哈尼族“太阳节”、彝族“火把节”、拉祜族“葫芦节”、佤族“木鼓节”、傣族“泼水节”、民族自治县成立纪念日等民族节庆活动,常态化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活动,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边疆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三是着力提升民族文化惠民广度深度。不断创新民族文化惠民方式,开展优秀民族文化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活动,强化基层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利用好市、县、乡、村四级文化网络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保障各族群众文化权益,丰富各族群众精神生活,持续增强各族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普洱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1个、文化馆11个、美术馆1个、博物馆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05个(包括2个口岸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69个。2022年以来开展文化惠民演出2064场,累计观众达104万余人次。

四是着力抓好民族文化精品专项工作。深入实施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打造一批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效益突出的文化精品,创新推广形式向外宣介,展现普洱历史的厚重感、层次感。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70周年等重大主题,以“讴歌新时代·共筑中国梦”为主线,推出舞台艺术作品900余件,书法、美术、摄影作品1200余幅。话剧《农民院士》入选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及在京50部展演作品;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话剧《农民院士》参加云南省第十六届新剧(节)目展演并荣获新剧目大奖;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赴北京、山东、江苏、浙江等10余个城市巡演展演;拉祜族舞蹈《摆出一个春天》、彝剧《秀水河边》入选第十九届群星奖评选。

五是着力研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充分发挥普洱学院、市民族研究所等院校、科研院所、基地的理论研究阵地作用,深度挖掘普洱红色基因以及民族团结誓词碑背后的故事,定期举办学术研讨、学术交流,推出民族研学精品路线,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研学成果交流共享。普洱学院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地方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拉祜族研究中心、佤族研究中心、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中心等研究机构,搭建普洱民族文化特色数据库,组建边疆民族地方社会治理等科研团队。举办“守好民族团结生命线·续写民族团结誓词碑”主题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座谈会、“弘扬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频座谈会等活动,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六是着力推动民族文化深度交流互鉴。巩固提升“宾弄赛嗨”民族团结互助机制,依托新一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和“石榴红”工程,实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行动,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定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班,常态化开展宣传宣讲,引导各民族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2022年以来,全市共组织开展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314场次,覆盖青少年17.4万人次;44个沿边行政村实现18—60岁不通晓国家通用语言的少数民族群众清零销号,基本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无障碍交流;全面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全市累计创建A级旅游景区33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4个、云南省旅游名镇6个、云南省旅游名村7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1个、云南省特色旅游城市1个、云南省旅游强县1个,普洱市已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